我用中文做了场梦
-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一个意大利人用中文书写的中国六年漫游,这可能是你今年读到的最有意思的中文 🌍澎湃新闻Sixth Tone非虚构写作大赛一等奖得主作品 2016年,23岁的毕业生亚历在衰老的意大利看不到出路,决心投奔冉冉升起的电影制作热土——中国。他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学导演,出演瓜子和手机广告,在主旋律战争片中当46号群演,用蹩脚的普通话录电影播客,给纪录片当翻译,也参与过地下独立电影制作。 六年间,亚历从零开始学中文,在豆瓣上写日记,在大城小镇与不同的人对话,在每一次微小的相遇中见证中国的广阔:在北京,和宿管阿姨学习怎么切菜;在广州拍广告,开工前喝早茶,拍完片喝断片;在上海,把客厅当成写作沙龙,创造一个临时的家;在四川农村,把白jiu当成暖气,跨越寒冬和方言的隔阂。 亚历用冷静又不乏幽默的文字,记录自己在中国的观察和日常,书写近年的个体遭遇和时代变化,也写下无论全世界青年人共同面对的时代情绪和现实困境:在失序且孤独的时代,勇于拥抱生活的不确定,保持流动,渴望自由,跨过隔阂,与人连接。 亚历 Alessandro Ceschi(ale) 意大利帕多瓦人,1993年生,天秤座,AC米兰球迷。 大学期间曾兼职做体育记者,2014年因报道南京青奥会首次来中国。2016年,在罗马读完传媒专业本科后搬到北京,从零开始学中文。在中国生活的六年期间,学过电影,做过群演,拍过广告。2020年,以ale为名开始用中文写作并在豆瓣发表,2022年起陆续在不同中文媒体发表作品。2023年初至今,在世界各地旅居,将遇到的人和事记录在个人中文专栏《随笔ale》。
- 阿勒泰的角落(2024版)旷野中乘风高唱,闪闪发光的游牧岁时记🌄 ★人民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得主李娟成名作 ★豆瓣9.0分,阿勒泰系列开篇 ★热销10年,焕新上市!作者悉心修订,新增自序 ——“无论多么否定那样的自己,还是羡慕她。又年轻又弱的那个她。出于弱而滋长强大的渴望;出于弱而表现得反复无常、死性不改;出于弱,对世间万物似懂非懂似信非信——最后,在弱的荒野耕种出烂漫迷离的无尽花海。这是弱的魅力,也是年轻的魅力。” ★在不确切的生活里,找到安放自己的角落 ——“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在这里,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遗憾。” 坦荡明亮的文字,献给每一个弱小但无惧的灵魂,愿你抵达心中旷野,乘风高唱! 十九岁,她随家人初入阿尔泰深山牧场,在荒野中经营起半流动的裁缝店和杂货铺。 牧民自古逐水草而居,为了生活,她与家人也不断随之迁徙——从草场到沙漠、戈壁,甚至是凋敝的废墟。 踏入新的土地,空空荡荡,而自然丰泽。人有手有脚、感官明晰,就是自由。 什么都可以从无到有,一点点被创造出来。这样的土地容不下虚伪和矫情,一切都那么直接、真实——世界是未驯服的,感观是纯·天然的。 哪怕生活永远在一边抛弃,一边继续,只要感受力还在,永远可以发现新的、值得记忆的美好。 李娟 1979年生于新疆。曾一度跟随家庭进入阿尔泰深山牧场,经营一家杂货店和裁缝铺,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共同生活。 1999年开始写作。代表作有《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九篇雪》《冬牧场》及《羊道》三部曲。 曾获人民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中国好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作品被译为英文、日文、俄文、韩文、阿拉伯文、土耳其文等,在读者中产生巨大反响。
- 哥本哈根三部曲本作品是丹麦诗人、作家托芙·迪特莱弗森的个人成长史。一战期间,她出生于哥本哈根西桥区一个被失业阴影所笼罩的工人阶级家庭。爱好文学的父亲忙于生计,似乎从未年轻过;虽认定女孩不能成为诗人,却仍对她稚拙的作品抱有诚挚的兴趣。母亲似乎永远不会老,总是随心所欲,以至令她难以判断母爱的形态。英俊的哥哥或许忍不住嘲弄她,却也不吝赞美;本该是全家人的骄傲,却早早陷入生活的泥沼。她自己则被同龄人视作怪胎,于是下定决心装傻充愣。中学毕业后,她开始辗转于各种工作之间,发现自己除了写作什么也不擅长。许多个夜晚,她与前途未卜的年轻人共舞,尚未坠入爱河。她依赖他人的接纳了解世界,依赖对爱情的想象数次进出婚姻。她不断地说自己痛恨改变,却不断地打破安定的现状。 托芙·迪特莱弗森(Tove Ditlevsen),丹麦诗人、作家。1917年出生于哥本哈根西桥区的一个工人家庭。围绕童年、记忆、伤痛、女性等主题创作了大量作品。获金桂叶奖(1955)、丹麦文化部儿童图书奖(1959)、索伦·于尔登达尔奖(1971)等荣誉。1976年因过量服用安眠药身亡。去世后,大量民众自发为她送葬。在她出生成长的街区,一片广场以她的名字命名(Tove Ditlevsens Plads)。
- 念念远山“山是所有风景的开端和结束。” ◶ 罗伯特·麦克法伦惊艳首作,攀上陡直冰封的高山,回溯人类内心最炙热的情感 ◴ 当代最好的行走文学作家×剑桥大学教授×最年轻的布克奖评委会主席,行走文学三部曲启程之作,科学与诗意交汇,心智和体验穿透风景 ◵ 人类为何要冒死攀爬高山?解开高山蛊惑人心的瑰丽谜团,书写人山之间恐惧、迷恋、征服的罗曼史 ◷ 地质学×历史学×生物学×文学,一场穿越三百年的地质时空之旅:山是所有风景的开端,每块石头都是历史书,在大脑中刮起冰山风暴 《念念远山》是剑桥学者罗伯特·麦克法伦“行走文学三部曲”的启程之作。 仅三个世纪前,山脉还被视作大自然的粗率造物、地球表皮上的“疖子”。人们普遍相信高山险坡上游荡着邪灵,山顶上则住着神灵——可千万别爬上山去。三百年间,人们对山的恐惧如何转变成迷恋和向往? 罗伯特·麦克法伦走出书斋,踏上危险的山径——从苏格兰凯恩戈姆冰川蚀刻的山谷,到阿尔卑斯积雪消融的山脊,再到天山山脉的冰斗,历经冻伤与岩崩,亲身感受高山世界偏僻与宁静、荒芜与惊奇、危险与希望交缠的诱惑。 这趟旅程通往陡直冰封的高山,也唤出一代代奔赴群山的肉身和心灵,并最终绘制出我们隐秘的内心风景:我们所说的“山”,是地球物质形态和人类想象力的共同产物,是我们的心灵之山。 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 Macfarlane) 英国作家、学者。剑桥大学文学与环境人文学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 他以行走滋养书写,步履不停,笔耕不辍,横跨九年创作出“行走文学三部曲”《念念远山》《荒野之境》《古道》,获得萨默塞特·毛姆文学奖、爱德华·斯坦福旅行文学奖等奖项。近作《深时之旅》获得英国温赖特奖、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被《纽约时报》《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等近二十家机构评为年度好书。 麦克法伦将当代旅行写作推向新的高度,被文学杂志《格兰塔》前主编誉为“当代最好的行走文学作家”。2013年,他成为最年轻的布克奖评委会主席。 杭海 从事教育出版,工余译书。着迷于翻译时语言、意义、文化、思想间的转幻与抵达,乐于在译途中探寻和回味。
- 荒野之境爬上郊外的山毛榉树,遥望久居的都市夜景,罗伯特·麦克法伦难以抑制自己对荒野的想象和渴望。这世界上还有荒野吗?他决定抛开密布公路和建筑的地图,去图上未知的空白处,去寻找藏于巨壑深谷中的野性。 从威尔士的海滩到埃塞克斯的盐沼,从苏格兰的红峰到多塞特的陷路,他日间攀援、漫步、游泳,夜里露宿在悬崖之上、古老的峡谷和深林之中。他在孤岛寻觅隐士的居所,在海岬撞见世界大战的遗骸,跟随野鹿的足迹进入森林,以优雅的写作将历史、记忆与风景交织在一起,绘制一份记录鹰隼和岩石的荒野文学地图。 麦克法伦如同导游,带我们逃离都市的禁锢,每一章的行走和书写都是一次脱离人类视角的新奇之旅——在人类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更广大的世界。最终,我们随他回到那棵山毛榉树,远处都市的夜晚也焕然一新,重新闪耀着野性的火花。 如同沿途拾得的纪念物,我们将寻回对周边世界的敏锐和想象,荒野就存在于日常和附近——刺出公路的杂草,郊外的一片林地,洒在工位上的落日,俯身观察的蚁群——存在于我们每一个温柔注视当下的瞬间。 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 Macfarlane) 英国作家、学者。剑桥大学文学与环境人文学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 他以行走滋养书写,步履不停,笔耕不辍,横跨九年创作出“行走文学三部曲”《念念远山》《荒野之境》《古道》,获得萨默塞特·毛姆文学奖、爱德华·斯坦福旅行文学奖等奖项。近作《深时之旅》获得英国温赖特奖、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被《纽约时报》《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等近二十家机构评为年度好书。 麦克法伦将当代旅行写作推向新的高度,被文学杂志《格兰塔》前主编誉为“当代最好的行走文学作家”。2013年,他成为最年轻的布克奖评委会主席。 王如菲 南京大学英文系硕士、译者、出版从业者,译有《深时之旅》《荒野之境》《生活的代价》。
- 如我如鲸陷入人生低谷的多琳,带着襁褓中的儿子寄居于妇女收容所,贫困、失业、孤立……一连串的失败让她决定开启一段非同寻常的冒险,寻找人生的方向:一路北上,从墨西哥的潟湖到北极的冰川,她带着儿子跟随哺育幼崽、躲避虎鲸攻击的灰鲸母亲完成了哺乳动物距离最长的大迁徙。 一路上,多琳寻回了直面生活变化的勇气与韧性,克服了自我责难,包容了自己的胆怯与犹疑,重获新生。她与一往无前的鲸鱼相伴,重拾对自由、爱与联结的信心。 行至终点,多琳与久违的自我重逢,六年前的爱与回忆也如潮水般涌来…… 多琳·坎宁安(Doreen Cunningham),英国记者、作家。曾在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从事气候研究,后转行从事新闻工作,专攻气候议题,为BBC做了20年的专题主持、编辑和报道。曾赴阿拉斯加北极、阿塞拜疆、阿根廷、智利、东欧、格陵兰、冰岛和中东进行报道。2006年与因纽皮雅特人捕鲸者一起参加了当地捕鲸活动,记录当地人对气候变化的看法。
- 洋盘: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一个在上海住了近20年的外国人,他过着怎样的生活? 20年前的上海,蓄势待发而万物尚且淳朴,那会儿他在干什么? 这高速发展的20年,这个城市这么多变化,他感受到的是什么? 外国人笔下的当代中国,《洋盘》以一种新鲜的写作声音记录了我们正在发生的当下。 洋盘,四川方言中,有洋气、拉风的意思。 上海方言中,则指外来人不太了解本地习俗。作者用作书名带有一点自嘲。 本书是美国作家沈恺伟(Christopher St.Cavish)讲述他在中国经历的一本非虚构文学作品。 2005年,24岁的沈恺伟离开家乡——美国东南部城市迈阿密,以年轻厨师的身份游历至香港,又机缘巧合得到一份在浦东香格里拉酒店翡翠36餐厅的工作,由此开始了他在上海近20年的生活。 从最初跌跌撞撞闯入一座陌生城市,不知道自己能在这里待多久,到骑着挎斗摩托穿越5000公里寻路中国,从躲在外籍人士舒适的“泡泡圈”,到花10年寻访一位手工锅匠,以《上海小笼包指南》出圈……他穿越在两种文化间,一年又一年,学会了当一个成年人,学会了爱,学会了痛苦,也见证了改革大潮下中国的变迁。 冥冥中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召唤他,而直到来到中国,他才发现自己与这个国家的深刻渊源。 沈恺伟(Christopher St.Cavish),一个“最懂上海小笼包”的外国人,一个曾经计划做世界公民却在上海停留了十八年的人。一个沉迷食物与写作的人。一个愿意花十年时间寻找一位手工铁锅匠的人。一个特别的人。不卷。不常常高兴。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地域没有限制他。金钱也没有。一个我们的同类。一个和中国有着深入连接的人。一个爱上海的人。 译者:于是,作家,文学翻译。著有《有且仅有》《查无此人》等小说和散文。译作包括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布克奖得主阿特伍德、国际布克奖得主莱纳菲尔德、惠特布莱德奖得主珍妮特·温特森、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斯蒂芬·金等欧美作家的著作三十余部。
- 我的宝贝(2024版)✧100多件宝贝 × 88篇讲述宝贝故事的短文,首次图文对应排版,更友好易读! ✧如何成为像三毛一样有趣的人?让《我的宝贝》激活你! ——结婚礼物,是沙漠里捡来的;沙漠女人独有的“布各德特”,也是三毛最心爱的,第一条项链; ——金庸的太太笑着用“卖掉啰”给“我”意外惊喜;而父母对子女一生一世的爱,藏在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敬告读者:别看上三毛家的腓尼基人宝瓶了,那是荷西大学时从加底斯海底打捞上来的,她已经决定要把它交还给西班牙“考古博物馆”啦! “我喜欢在任何方面都做一个心神活泼的人。”——谁不曾有些小趣味、小癖好?三毛愿将自己的心神活泼与快乐,也传递给你。 ✧三毛代表作,天女散花般随性讲述“撒哈拉的故事”之后的故事 ——“我的宝贝”百样来历:它们来自爱人、父母、亲眷、朋友、同学,来自撒哈拉沙漠,来自加纳利群岛的邻居,来自《万水千山走遍》的旅途…… ——《我的宝贝》是众多读者私心珍藏的一册:斑斓的爱物 × 动人的情愫 × 睡前故事般的愉悦时光 《我的宝贝》是三毛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收录了88篇散文随笔。 从小,三毛就爱捡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还包容被亲戚视为“怪人”的女儿,且“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在这样的环境中,三毛逐渐成长为一个在任何方面都心神活泼的人,走遍万水千山,书写出撒哈拉的传奇。 笑称自己是“守财奴”的她,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怀着“好比一个小学生写一篇篇历史作文一般的趣味和心情”,久久把玩自己珍藏的逾百件宝贝:腓尼基人的宝瓶、小船ECHO号、亚当与夏娃、结婚礼物·……每一件珍爱的宝贝后面,都有一个故事。她并未刻意编排,“每一个故事都是独立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于是乎,手边抽到哪一张照片,就写下哪一个故事。 这些宝贝并非价值连城,但因有了人的缘故,成了三毛生命中的印记,映射出扎实的生之欢悦,见证了三毛所拥有的爱情、亲情和友情,以及走遍世界各地的奇妙旅程。 三毛,祖籍浙江定海,生于重庆,长于台北。1967年赴马德里大学求学,后任职于伊利诺伊大学、中国文化大学。1974年结婚,与丈夫荷西先后定居于撒哈拉沙漠、加那利群岛。1976年出版《撒哈拉的故事》,自此作品风靡华文世界。代表作还有《雨季不再来》《梦里花落知多少》等。
- 失落的卫星九年间,作家刘子超数次深入亚洲腹地,前往神秘的邻人之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在这片处于全球化边缘和大国夹缝间的土地,展开一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寻觅之旅。 沿着国境线飞驰,绕过散落的飞地,驰骋于帕米尔无人区,在苏联的核爆试验场抛锚,他以探险者的精神见证隔绝之地;踏上撒马尔罕的金色之路,徜徉于血腥战场和帝国宫殿,凝视最古老的圣书,抚摸玄奘笔下的佛塔,他试图寻回古人的目光;结识将未来寄托于汉语的塔吉克青年,遇见困守咸海七年的中国人,在乌兹别克的酒吧里,听见把酒言欢的商人指着撒向空中的钞票大喊:“你之前看到的全是假象,这才是现实!”一路上,他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徘徊在希冀与失意、自由与迷失之间。 一切如同离轨的卫星,暧昧而失落,充满活力、孤独和挣扎,我们就在隔壁,却浑然不觉——直到旅行开始,直到翻开这本书。 刘子超,作家、记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16)。曾任职于《南方人物周刊》《GQ智族》。出版作品《午夜降临前抵达》《沿着季风的方向》,曾获“书店文学奖·年度旅行写作奖”。另译有《惊异之城》《流动的盛宴》《漫长的告别》等。 2018年,中亚作品入选单向街“水手计划”项目;2019年,《乌兹别克斯坦:寻找中亚的失落之心》长文被译成英文,获评“全球真实故事奖”(True Story Award)特别关注作品。
- 美丽的托斯卡纳(2020版)托斯卡纳(Tuscan),得名于伊特鲁里亚(Etruscan)文明,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艺术的摇篮。孕育了马基雅维利、但丁、伽利略、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乔托等一大批名人巨匠。首府为佛罗伦萨。 一幢房子,十年前在托斯卡纳拥有。 杏黄色外墙,玫瑰红壁画,面朝山谷的房屋。亚平宁山脉迤逦绵延,朴实悦目的农舍散落其间。有星,有月,有春日欣然的嫩绿,有夏日晴朗的凉夜。在家,种花植草,美味随手即得,出街,招呼连连,温情时时可遇半是主人,半是房客,不忍春日冷雨,便飞温和的地方;不喜夏日干炎,便赴灵秀的水城。进修道院感受隔绝人间的清净,寻教堂品评中世界绝美壁画…… 这样,生活了十年。 弗朗西丝·梅斯(Frances Mayes) 美国著名诗人、作家,旧金山州立大学教授。作品《诗的发现》被广泛选入各大学语文教材。 为了释放工作、婚姻和都市生活的压力,1990年,她来到意大利古镇托斯卡纳,宛如当年的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享受着阳光照耀下的优美景致,陶醉于辛勤劳作的点滴收获,沉浸在邻里的温情暖意中。 1996年,《托斯卡纳艳阳下》出版,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一名,不经意间引领了一场跨越世纪的“慢活”风尚。1999年,《美丽的托斯卡纳》延续“慢活”意味:种花植草,品味美食,行走艺术之城,结交乡邻四野……透明而单纯的日子,一过十年。
- 沿着季风的方向★《失落的卫星》作者刘子超代表作,从印度到东南亚的旅程,在众神国度寻回心灵自由 ★一次放逐自我的证道之旅,写给所有徘徊的心灵:生命是虚无的幻觉,又如热带植物般茂盛 ★火车穿越印度,慢船开往南洋,感官全开的热带漫游,纸上蒸腾出水汽、炙热、魔力 ★李健、罗新、许知远追读,单向街年度青年作家代表作,收录未发表的行旅诗歌和沿途摄影 ★缅北诈骗、印度脏乱差,当下乱象从何而来?一本书让你抛开偏见,重新认识印度和东南亚 缅北诈骗、印度脏乱差、菲律宾缉毒争议……当下乱象从何而来? 印度教派冲突、柬泰边界争议、印尼排华动乱……历史何以走入困局? 跟随刘子超的脚步,在旅行中,见证印度和东南亚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冲击下的巨变,以“剥洋葱”的方式解析不同国家的实质。 “一个国家的全部实质——它的历史、性格、态度——只能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离。” 《沿着季风的方向》是刘子超的旅行文学代表作之一。他带领我们前往季风吹拂的国度,在历史与现实的穿梭中,捕捉这些正在发生巨变的地区的灵魂。 在恒河河畔,他在眼中含泪的朝圣者和火葬台上的黑烟中,体会印度人近乎本能的生命延续感;在缅北金三角,他遇到说话文雅的华侨后人,艰难维系当地唯一一所中文学校;在泰柬边境,他探访被地雷包围的古寺,揭开一段隐秘的伤痛记忆;在印尼的伊真火山口,炼狱中谋生的硫黄工人向他伸出援手,他意识到人的存在才是爪哇的灵魂。 他目睹现代化未能侵蚀的尊严感,也看到金钱与爱情的全球化交换;他见证文明的丧失和苦难的诞生,也顿悟支撑人类活下去的信念。他与形色各异的人物和生活相遇,以极具洞察力的冷静笔触,书写在这样的世界,还有这样的人,在这样地生活。 刘子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职于《南方人物周刊》《GQ智族》。出版作品《午夜降临前抵达》《沿着季风的方向》《失落的卫星》,另译有《惊异之城》《流动的盛宴》《漫长的告别》。2019年,中亚纪实长文获评“全球真实故事奖”特别关注作品;2021年,被评为“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
- 五爱街往事“在五爱街,人和钱都像是刚从生产线上下来,新鲜的,冒着热乎气儿。” 这样一个地方,最不缺的就是形形色色的人与故事。 ★沸水般喧腾的五爱街,一群敢与命运叫板的小人物,作家三胖子作为亲历者,带着生活的热气经验,记录时代沉浮下普通人的市井人生、东北社会的世相百态。 上世纪90年代,东北爆发下岗潮,五爱市场应运而生。下岗职工,衣食无着的人,抱着发财梦的人,纷纷涌入这个散发着“魔力”的地方。作家三胖子2002年辞去公职,进入黄金时期的五爱街,作为亲历者与见证者,记录了一群敢与命运叫板的小人物的故事,以及丰富鲜活的底层东北社会。 ★东北女性书写自我与身边女性的故事。“对于这个世界,她们就像一滴掉进了海里的水一样,没响没动的。” 在固有印象中男性化气质浓厚的东北,女性是怎样活着的? 仗义能干的“铁娘子”,看得懂行情涨落,却被困在家庭中,无法向前,更不能回头;明明是两代人,女儿却重复母亲的命运,说起来荒谬,却是残酷的现实……经济的重负、情感的背叛、家庭的盘剥,她们在命运的凝视下,被围得喘不过气,但也在挣扎中努力找寻自我与生活的出口。 ★五爱街是一个缩影,由个体人生故事的断面,拼合出一个高速流动的时代镜像:经济野蛮生长背后,是价值的失焦;现实选择之下,是幽深的人性逻辑;无法逃脱的环境局限中,人在探寻真正的独立;黯淡的城市网格里,有普通人的梦想。作者以喷薄的市井活力对冲现实的艰辛,以普通人的真实映现时代的真实。 ★“平凡人很少成为主角,可是谁又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我们在生活里被消耗,一边追问怎么办,一边不停往前走。写给每个平凡、渺小,却在努力搭建生活的人。 读者讲述真实感动: “市井事却看到了你我他的影子,小人物却感悟到世道的艰辛,人生的无常。” “三胖子的言语鲜活,让我们好像都认识了五爱街上的女人们。” “每个人都被时代改变了面容。” “我一个爷们儿,差点给看哭了。三个女人的故事,……有人间不易,还有义结金兰。” 这是一本由普通女性书写自己及周围女性命运的作品。 位于沈阳市沈河区的五爱市场是中国最著名的批发市场之一,成立之初是为了解决下岗职工与社会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 这里活跃着一群不断寻找机会、敢于向命运叫板的小人物,尤其是一个又一个拼命活给别人看的女人。丹丹、宽姐、慧姐、五月……在档口,她们是有着喷薄的生命力,懂得看行情涨落,知道何时出手,能靠自己挣下七位数的“铁娘子”,但面对家庭、婚姻、爱情,她们又压抑隐忍、默默付出,一次又一次被命运的凝视与压迫困住…… 大时代的小人物,大市场的小故事。 五爱就是人间。五爱就是人生。 三胖子:2002年辞去公职下海,进入沈阳五爱市场经商。 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记录身边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以及一个悄然逝去的时代。
- 盐镇★“她们的命运里,有你所不了解的中国。” ★知名媒体人易小荷历时一年沉浸式调查,采访近100位当地居民,以12位女性在阶级、城乡、偏见中挣扎求生的故事,展开一个我们身边的、你不曾了解过的真实的底层中国。 ★盐镇,一个位于中国“锈带”的边地小镇,也是4万多个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嬗变阵痛的中国小镇之一。把它作为样本,可以管窥更广阔的真实中国的面貌。 ★不被看见、不被听见的她们,是每一个小镇女性,每一个没有走出去的我们的缩影。 这是一本让读者时刻都会感到触目惊心的书。 在四川南部的古老盐业小镇,女人们过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的生活。早早辍学在小镇叱咤风云的的00后幺妹,经济独立却惧怕离婚的女强人,面临家暴威胁却选择复婚的媒婆,历经四嫁开猫儿店的九十老妪,她们在21世纪仍旧重复着古老时代的人生轮回,在婚姻和贫困的夹缝里,挣扎求生。 中国有四万多个乡镇,却只有一个北京、上海、深圳。易小荷回到故乡,选择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镇,又在这里选取了12个再普通不过的女人,持续探寻她们对国家、社会、家庭、婚姻的理解,跟随她们再一次经历被“放咸”的人生。她想知道,在这样一个被遗忘的小镇,那些默默无闻的女人们,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里,会活出怎样的人生? 历时一年的田野调查,易小荷记录下不被看见、不被听见的她们的生命。在这个如盐一般凝固在时光里的小镇,我们将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城乡中国。 易小荷 资深媒体人,作家,四川省自贡市人。文学公众号平台“七个作家”“骚客文艺”创始人,历史类公众号“搜历史”创始人。著有《亲历NBA》《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等。
- 旅行写作指南🔹美国名校芝加哥大学创意写作推荐用书 🔹佛罗里达大学写作课程专业教材 🔹美国最大的创意写作学校“哥谭写作坊”推荐用书 🔹像顶级作家一样观察、体验、思考和写作 为什么印象深刻的经历,到了笔下却变得不疼不痒? 为什么新鲜劲烈的体验,写出来却像跑气的可乐一样乏善可陈? 为什么讲述不同地域的故事,读起来却千篇一律? 沉浸到新的语言、食物、潮流中去,像何伟在埃及做人物特写那样,以“快要溺水”的零距离参与垃圾工赛义德的生活。 选定一个主题,采访至少两到三个观点相反的人,像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切尔诺贝利那样收集不同声音。 从“第一个念头”开始写下初稿,像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记录美国侨民社区那样,以“洗澡时唱歌”的自在状态起笔。 经历-构思-定稿,尽情试炼随笔、历史非虚构,特写、群像采写、双线叙事等写作方法的表达力;刻意练习即能创作出好看又耐读的故事。 彼得·奇尔森(Peter Chilson)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创意写作与文学教授。作品两度入选“美国最佳旅行写作”书系。 乔安妮·B.马尔卡希(Joanne B. Mulcahy) 曾任美国杜克大学纪实作品研究中心讲师、刘易斯克拉克学院西北写作中心助理教授。
- 亲爱的三毛★豆瓣9.0分,温暖全网!小红书、抖音、微博、公号数十万人刷屏点赞!在迷茫、焦虑、不快乐的时候,“这本书像光一样治愈了我”! ★60+封来信,60+次回应,三毛的解忧信箱,为你分担生活难题。如何面对糟糕的原生家庭?另一半出轨怎么办?出国就是向上爬吗?长相平平的我注定平庸吗……你的焦虑,有我在听! ★“不快乐的女孩子,请你要行动呀!不要依赖他人给你快乐。”这里不讲大道理,只有懂你的朋友,温柔地骂醒你,再为你拿主意。0空话、0鸡汤,只有真诚和实用的干货! 《亲爱的三毛》收录了三毛在报刊杂志专栏上与读者的书信交流共计62篇,另收录三毛的随想共计14篇。 读者们向三毛提出了关于成长、工作、容貌、原生家庭、亲密关系等的种种困惑与焦虑。在给读者们的回信中,三毛敞开内心,设身处地为读者们考量,针对每个具体的困惑,既能做情感上的抚慰,又能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建议。三毛真诚、务实、清醒、温柔的文字,抚平了无数人的焦虑,也让无数人找到了走出迷茫和自我怀疑的路,得到了光一般的治愈。 三毛,祖籍浙江定海,生于重庆,长于台北。1967年赴马德里大学求学,后任职于伊利诺伊大学、中国文化大学。1974年结婚,与丈夫荷西先后定居于撒哈拉沙漠、加那利群岛。1976年出版《撒哈拉的故事》,自此作品风靡华文世界。代表作还有《雨季不再来》《梦里花落知多少》等。
- 讨厌的京都本书是在京都生活60多年的学者井上章一写下的趣味随笔,一本书让你看透真正的京都。 你以为嵯峨、岚山、宇治是真正的京都?走过花见小路、拜访过清水寺,就是“京都通”?穿着和服、吃着汤豆腐,就算体验京都生活了吗?这些都是“京都”,却又不是“真正的京都”。千年风雅下的傲慢传统中,有着京都不为人知的一面。 是历史,是生活,也是千年繁华下的自以为是,学者井上章一在嬉笑怒骂中,揭露令人瞠目结舌的“京都鄙视链”。本书像一幅画卷般徐徐展开,让你穿梭于古街和人群中,体会隐藏于京都端庄外表下的烟火气,挖掘古都不为人知的秘密! 井上章一 建筑史学家、民俗文化学者,国际日本研究中心教授。2020年4月起任国际日本研究中心所长。1986年获三得利学艺奖、1999年获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史,因提出“美人论”“关西文化论”而广为人知,著作丰富,代笔作有《讨厌的京都》《美人论》《现代建筑家》《打造出来的桂离宫神话》等。
- 从大都走到上都(精装珍藏版)“和罗老师一起旅行,山川都带字幕。”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春风悦读盛典年度非虚构奖 🏆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 🏆《东方历史评论》年度历史图书 ★国内旅行文学的经典之作,充满赤子之心的历史大散文。 ★真正的口碑之作,载誉无数,不断被阅读。这是一部充满学识和洞见、悲悯与关怀的作品。 在罗老师的笔下,每一段路,每一条河,每一座小山,每一种飞鸟,都凝固着历史的变化与传承。历史学、语言学、地理学、考古学、博物学、诗歌……都信手拈来,满是渊博的学识和历史学家的使命感和洞见—— “历史学家的使命是反抗主流历史理解。” “我们的历史书写对普通人不公。” “人不单单是命运的承受者,也是命运的创造者。” “真正的历史,应该多给小人物机会。” ★古代与现实映照,历史与人生交汇,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也重新发现自我。 ★当时空被压缩至极限,愈是如此,愈凸显行走的意义。 “在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从大都到上都,这是一条元朝皇帝候鸟般春去秋来的辇路,是一条从农耕文明渐变到草原文明的路。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元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的了解自己所研究的这个中国吗?” “到了我这个年纪,一切希望、梦想、信心和理想都被‘雨打风吹去’,只剩下难以言说的无奈、郁结、愤懑和迷惑。是啊,我了解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社会吗?我所研究的那个遥远迷蒙的中国,和眼下这个常常令我大惑不解的中国,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历史学家罗新用艰苦的徒步行走,开始了一场关于历史、关于当下、关于自我的深刻探寻。 罗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民族史。专业代表作《中古北族名号研究》、《黑毡上的北魏皇帝》,著有旅行文学作品《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学术随笔《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历史非虚构作品《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等。
- 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在深圳龙华三和人力资源市场,生活着一群“三和大神”。他们干一天玩三天,白天四处闲逛,晚上睡大街;吃5块钱一碗的“挂逼面”,喝2块钱一大瓶的水,抽5毛钱一根的散装红双喜,在臭气熏天的网吧里呆到天明。混吃等死,得过且过,挣扎在城市边缘,在生存的极限自我麻痹。他们是城市化浪潮中掉队的人,是被时代遗弃的“零部件”。“留城无望,回村无意”,是他们共同面临的两难困境。 社科院社会学学者“潜伏”三和,历时半年,完成了这份20多万字的研究笔记,并配有几十幅图片。采用白描式研究手法,还原三和青年生存处境,全景式展现“90后”和“00后”农民工流浪三和的生活,打破大众对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以点窥面,了解中国社会剧烈变革之下的城市化问题,探寻解决底层社会问题的进路。本书在突显学术价值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和学界对社会现实、劳动者的关照。 田丰,1979年出生于安徽蚌埠,社会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人口与家庭社会学、互联网与青少年、社会分层与社会问题、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先后出版《当代中国家庭生命周期》《生活在此处》(合著)等社会学著作。 林凯玄,1993年出生于河南商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9届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社会工作、社会政策。
- 昨天堂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理想主义的践行者、摄影家严明,二十年如一日,跋涉在苍茫大地、山河旷野,宁夏镇北堡影城的假桃花、泰山之巅微弱的小灯箱、嘉峪关雪中翩然的舞者、四川安岳因千年风化而面目模糊的佛像、湖北宜昌长江边独自怅望的青年……严明用他独特的表达方式,拍下无数令人动容的画面,这些作品自然端庄,无不流露出摄影师对这个国家传统人文景观、精神风貌的悲悯和思辨。了解严明以往作品的读者还可发现,新摄影集呈现了摄影家近年来新的视觉探索和新风格的演进走向。 作为侯登科奖得主严明的最新摄影作品集,本书收录了2007至2021年严明拍摄的、从未正式结集发表过的108幅作品,这些作品是严明走南闯北多年用摄影诠释人生的典藏,是他用生命中最好的光景置换的定格瞬间,是严明亲手交还时间的礼物——他的过往、他的昨天堂。 严明,中国著名摄影家。70后,安徽定远人。大学学的是中文,毕业后曾做过中学老师、摇滚乐手、杂志编辑、唱片公司企宣、报社记者。2010年辞去公职,现生活在广州。2014年至2015年出版有摄影随笔集《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大国志》及同名摄影画册;2018年凭借《我在故宫修文物》获第二届京东文学奖年度传统文化图书奖;2019年出版摄影随笔集《长皱了的小孩》。摄影作品由多家艺术机构及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 人间漂流“漂泊他乡,就会在故土与他乡都成为异乡人。” 这本书,讲述了一群漂泊者的生命故事。 他们是到东北讨生活的南方女人、渡江去俄罗斯闯荡的小舅、孤身一人飘洋过海的豆腐状元、追随恋人远赴美国的哲学博士……他们不满于命运的安排,漂向万里之外,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挣扎地活着。 这些人中,有人早早命丧于车轮,有人从此消失在江对岸,有人独自在异乡度过一个个除夕夜,也有人放下书本和康德,与发剪终日相伴…… 而写下这些故事的小杜,在二十多岁时离开故乡东北那座县城,飞往大洋彼岸的美国小镇。十余年间,他搬过许多次家,见识过无数次聚散离合,异乡依旧格格不入,故乡也早已面目全非。 这是小杜的半生故事,也是他过往经历的众生的故事,更是你和我的故事——我们如同无根的浮萍,在这天地间漂泊,不论身在何地,终归无处为家。 小杜,作家。现居美国东北角。作品发表于《收获》《当代》等杂志,中篇小说《吉他与手枪》获“2017年台积电文学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