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
- 平原《平原》由杰拉尔德·默南所著,是一部较短的长篇小说,在其创作谱系中颇为重要。 一位电影制作人离开澳大利亚临海的繁华世界,只身来到内陆平原,计划制作一部反映平原本质的电影……他游走在各个庄园主之间,拉取赞助,也进入仿若迷宫的图书馆,在历史文化与神话寓言之间游历。随着探索的深入,单调的平原越来显出幻觉般的神秘,有着光怪陆离之感。 主角发现,无论是此消彼长的派别或庄园主们,还是普通的家庭、普通的平原人,对平原都有私人的见解。无法找到能被普遍承认的共性,私人景色并不能交叠出共同景色。 他在暴雨将至时被一位赞助人提醒,以取景的方式,看向作为景色的阴云深处,也看向取景镜头的深处…… 杰拉尔德·默南(Gerald Murnane,1939—),澳大利亚当代作家。他长期生活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小三角”中。用打字机写作,没有嗅觉,关注色彩与赛马。沉迷于将事物档案化,分在各种标签下归入档案柜。 1982年出版“母题之作”《平原》,“平原”是他用一生来书写的隐喻。 另著有长篇小说《内陆》《百万窗户》、小说集《溪流系统》、回忆录《镇痛剂》等作品。曾获澳大利亚总理文学奖、帕特里克·怀特文学奖。 译者:陈正宇,青年译者,香港城市大学翻译硕士,已出版译作《骰子人生》《X号病人》《金山的成色》《在曼哈顿长大》等。
- 羊奶煮羊羔(独家首发)📖一个草包如何在一夜之间被包装成文坛明星? 📖一出文学荒唐剧,尽显社会怪现状 📖俄罗斯国民级讽刺文学大师、“当代布尔加科夫”的世纪奇书 📖在失常的世界,幽默是一种反叛 【满纸荒唐言版】 一切都缘于一次穷极无聊的打赌…… 在这个人人都可能成为英雄的对立面的时代,身为作家的我,一面失望地相信写什么都没有了意义,一面又渴望写出自己的“首要”作品。 彷徨之际,朋友送来奇效“败德汤”,我在醉酒中打下赌,说自己可以把一个草包打造成大作家。半文盲维捷克误入赌局。一番包装后,我们粉墨进入莫斯科文学圈。一众大小人物尽入彀中,纷纷将此人目为天才。 战战兢兢中,我发现自己已经踏上了同荒诞作战的崎岖小路。必须拿到这不公人生的头皮才罢休!不久,天才的神秘长篇写成的消息传开,人人渴望一睹为快,评论、采访、电视直播相继涌来。一切都看起来如此顺利。谁能料到,电视直播出了大娄子,灾祸几乎已不可避免……而此时,大洋对面的贝克奖评委会抛出了橄榄枝…… 在恐惧与战栗、迷醉与清醒之间,这出闹剧将如何收场? 【一把辛酸泪版】 如今,人人都可以成为著名作家,即便是从未写过一行字的人。 这难道不是无稽之谈吗?或者真是这样? 尤里·波利亚科夫的爆笑讽刺小说表明,在这个价值观危机的时代,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尤其是在体制更迭前后的莫斯科,既得利益者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自己的特权。这些特权是什么?一套公寓、一辆汽车、一次出国旅行、出版毕生的作品,顺便说一下,他还可以永久进入作家之家,这里的餐厅远近闻名,几十年来一直供应香槟和伏特加,鱼子酱也从未断过。 这部布尔加科夫式的小说讲述了后苏联知识分子的严重道德危机。然而,面对意想不到的利益联盟,看到一些人是如何因可疑的审美标准升入天堂或坠入地狱深渊时,我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窥见自己。 尤里·波利亚科夫(1954— ) 俄罗斯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擅长以幽默、讽刺的口吻,娓娓叙述当代生活的面貌。他大学毕业后,担任过中学教师、共青团指导员、《莫斯科文学家报》编辑与总编等职务;2001年接手《文学报》,五年内提高销售量三倍,将这份历史悠久的报纸推向另一波高峰。 波利亚科夫二十岁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小说创作则为他带来真正的文学声望,代表作《羊奶煮羊羔》《从谎言帝国到谎言共和国》《蘑菇王》《无望的逃离》等。他同时还是剧作家,创作和改编的剧本常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而且几乎全部搬上了银幕。 四十年来,他的作品一直吸引着读者的关注,成为畅销书,且不断再版,也被拍摄、上演、翻译成多种语言,并被纳入学校和大学的俄罗斯文学史课程。 谷兴亚,1941年生,河北保定人。1965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俄语专业。1988年加入河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主要译作有《死刑台》(合译)、《崩塌的山岳》、《邪恶势力》(合译)、《羊奶煮羊羔》《莫斯科商人秘史》等。
-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作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为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本书已在25个国家和地区出版,获得1999年“尼刻奖”读者选择奖,英译本入围2004年都柏林文学奖。大陆首次引进出版。 ☆与《百年孤独》《檀香刑》共同被台湾大学“魔幻写实专题读书会”(骆以军指导)列入十本推荐书目。 ☆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称为“辉煌壮丽的作家”,并视为叛逆的同路人。 ☆这是一部由一百多个特写、故事、随笔片段集结而成的一部多层次、多情节的小说。错综复杂的叙事方法带给读者解谜一般的阅读乐趣。 ☆既易懂而又深刻,既简朴而又饱含哲理,既意味深长而又不沉郁。 ☆马尔克斯式的历史,辛波斯卡式的时间,耶利内克式的文化身份,在托卡尔丘克的笔下融合。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讲述了一个边境小镇,从第一位拓荒至此的制刀匠人在此安居,到女主人公与丈夫迁居这片乡野,同一片土地在千年之间不同的历史瞬间、不同的人生流徙。各种传奇人物在此粉墨登场:长出胡子的圣女、性别倒错的修士、身体里住着一只鸟的酒鬼、化身狼人的小镇教师、会冬眠的做假发的老太太、靠网络收集梦境的女人……千年之间人世沧桑变换、起起落落,但对于土地而言,人的悲欢离合、人的世代更迭,不过是土地的瞬息一梦。 这是一部多种文体交杂、多条故事线相互穿插的奇妙小说,短篇小说、散文、民间故事、圣徒传记,甚至菜谱、笔记,交错呈现。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篇精致的短篇小说,连缀起来又是一部遍布伏笔与呼应的绝妙长篇……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生于1962年。当代波兰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1987年以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而后接连出版长篇小说《书中人物旅行记》《E.E》《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等,受到波兰评论界的普遍赞扬。她善于在作品中融合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故事等元素,观照波兰的历史命运与现实生活。曾两次获得波兰文学最高荣誉“尼刻奖”评审团奖,四次获得“尼刻奖”读者选择奖。
- 错乱历史与现实充斥着疯狂与暴力,我们何以抵御精神错乱? 拉美后“文学爆炸”时代重量级作家,“嗑了药的卡夫卡” 荒诞不经的黑色喜剧,引人深思的现实寓言 一位毒舌作家逃亡在国外,莫名发现自己被一个教堂雇去编辑一份长达一千一百页的口述档案。这份档案记录和揭露的,是十年前军队对当地原住民骇人听闻的屠杀事件,其中包含很多受害者的泣血证词。 在编校的过程中,他不断为证词中如巴列霍诗歌一般醇厚的字句而沉醉。从受害者的自述“我的脑子缺了一块”,到亲人的哀叹“那些房子,它们在伤心,因为里面早已无人……”,再到最直击人心的“我们都知道谁是杀人犯”。他的意识逐渐被吞噬。像一只正走向祭祀场的羔羊,他因病态的妄想而陷入神志错乱,直至分不清历史与现实,不可避免地对施害者和受害者都产生了认同。 而与之相对应的,他也身处真正的危险之中。毕竟,大屠杀的刽子手们仍然统治着那个不具名的拉美国家。 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Horacio Castellanos Moya,1957— ) 萨尔瓦多作家,出生在洪都拉斯,持萨尔瓦多国籍,之后在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墨西哥、西班牙和德国都生活过。他曾在墨西哥及危地马拉的新闻机构、杂志社和报社担任编辑二十余年,现在美国艾奥瓦大学西葡语系讲授创意写作。代表作品包括《错乱》《恶心:托马斯·伯恩哈德在圣萨尔瓦多》《记忆暴君》《归国梦》《镜中的女恶魔》《与蛇共舞》等。2014年,他被智利政府授予曼努埃尔·罗哈斯奖章,该奖章为西语文学界最高奖项之一。 张婷婷 译者,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西葡语系博士,主要研究中美洲战后文学。
- 无望的逃离“男人眼中的叛徒,女人眼中洞穿男人灵魂的专业向导” 一天早晨,人至中年的巴士马科夫正筹备与年轻的情人私奔至塞浦路斯,短短几个小时内,过去二十余年的荒唐人生在眼前闪过。这些年里,他一面流连于各色情人,并数次谋划逃离;一面经历着盲目的迁徙漂流,从党政机关到科研所,从下海经商到做停车场守门人,最后易职到银行,由此逃避着动荡的社会现实。正当他必须在妻子与情人之间做出选择之际,他仿佛记起了什么,于是准备重新决定自己的命运…… 在这部不无荒诞意味的小说中,波利亚科夫生动地描摹了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艾斯凯帕尔”(逃离者)形象,他深陷生活的泥淖,内心迷惘,灵魂浮散,永远处于虚无状态中。继奥涅金、毕巧林、奥勃洛莫夫之后,他是又一个新型俄罗斯多余人。故事在苏联的最后几年和这个国家解体的背景下展开,也勾勒出了社会转型期的众生,展现了生存的尴尬、人性的悖谬、社会风貌的变迁。 尤里·波利亚科夫(1954—),俄罗斯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擅长以幽默、讽刺的口吻,娓娓叙述当代生活的面貌。他大学毕业后,担任过中学教师、共青团指导员、《莫斯科文学家报》编辑与总编等职务;2001年接手《文学报》,五年内提高销售量三倍,将这份历史悠久的报纸推向另一波高峰。 波利亚科夫二十岁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小说创作则为他带来真正的文学声望,代表作《羊奶煮羊羔》《从谎言帝国到谎言共和国》《蘑菇王》《无望的逃离》等。他同时还是剧作家,创作和改编的剧本常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而且几乎全部搬上了银幕。 四十年来,他的作品一直吸引着读者的关注,成为畅销书,且不断再版,也被拍摄、上演、翻译成多种语言,并被纳入学校和大学的俄罗斯文学史课程。 译者:张建华,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学术领域:俄罗斯及斯拉夫语言文学。出版专著、译著十五种,《现代俄汉双解词典》主编。
- 变化的位面学会这种转换法,摆脱在机场烦躁不堪的等候,畅游千奇百怪的位面! 基因有百分之四是玉米的人、混合所有人与动物潜意识的梦境、 不需睡眠的新世代、仅有一户平民的王族国家…… 在表面奇趣横生的事物之下,让勒古恩带你深入探索这些位面背后的故事。 厄休拉·勒古恩(UrsulaK.LeGuin,1929—2018),生于美国加州伯克利,世界著名奇幻、科幻小说作家。她在各种不同写作领域均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著有21部小说、11卷短篇小说集、4本文集、12本儿童文学、6卷诗歌和4部翻译;以作品涵盖面之广、想象力之丰富,多次赢得国际幻想小说领域最重要的奖项:6个星云奖、7个雨果奖,21个轨迹奖,并得到了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大师奖”的肯定。 勒古恩曾经说过:幻想不是现实,而是真相。她的奇幻小说《地海传奇》系列作品是奇幻文学的经典作品,在美国和英国卖出了数百万册,被翻译成16种语言;科幻小说《黑暗的左手》《一无所有》深入探讨了性别角色、重新定义了乌托邦小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耗费40年研究、翻译的老子《道德经》英语译本受到高度评价。她的作品蕴含道家思想风格,常对社会和心理身份以及更广泛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维度进行深入的探索。西方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将她列入美国经典文学作家之中,《纽约时报》则称她为“美国当代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尽管她本人更喜欢以“美国小说家”之名为人所知。
- 白鲸小说叙事者以实玛利厌倦陆地的生活,登上裴廓德号捕鲸船当水手。船长亚哈在之前的一次航程中被白鲸咬去半截腿,他此次出航矢志要找到白鲸报仇雪恨。 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1819—1891),19世纪美国杰出小说家,代表作《白鲸》被毛姆列入“世界文学十大最佳小说”。早年在捕鲸船上当过水手,这深刻影响了他日后的写作。生前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过世后三十年声名鹊起。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
-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诺贝尔文学奖实力候选 ※波兰文学女王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成名作 ※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碎片化小说 ※八十四块时间的裂片,拼贴出历史的斑斓大梦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是波兰当代著名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成名作。小说共84个章节,每一个章节以“xxx的时间”命名,通过不同的视角讲述了太古之中各种人物,甚至动物、植物和东西的故事:触摸世界边界的少女、沉迷解谜游戏的地主、寂寞的家庭主妇、咒骂月亮的老太婆,乃至天使、水鬼、哈巴狗、菌丝、小咖啡磨……以三代人的人生故事,折射了波兰二十世纪动荡起伏的历史命运。 太古是一个地方,位于宇宙的中心。它的四个边界由四位天使守护。太古之外的世界并不存在,自以为走出太古的人,其实站在边界上做梦,梦见自己走到了外面的世界。等他们苏醒过来,便回家去,把自己的梦当成了回忆。边界也会生出现成的人,如同他们从外面的世界而来……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生于1962年。当代波兰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1987年以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而后接连出版长篇小说《书中人物旅行记》《E.E》《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等,受到波兰评论界的普遍赞扬。她善于在作品中融合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故事等元素,观照波兰的历史命运与现实生活。两次获得波兰文学最高荣誉“尼刻奖”评审团奖,四次获得“尼刻奖”读者选择奖。
- 呼吸秋千◎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巅峰期突破之作 ◎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通过写作这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挣扎求生时的一呼一吸是那么艰难,像来回摆动的秋千 一九四五年,二战即将结束时,罗马尼亚一群说德语的人被征派到俄国劳动营,小说讲述了十七岁的雷奥帕德·奥伯克的这段经历。饥饿与恐惧渗透到了呼吸之中,每一次呼吸都像荡秋千一样带来眩晕与痛苦。 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2009年,因其“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生于罗马尼亚,1973年入蒂米什瓦拉西部大学。毕业后进入机器工厂任译员,后以任职于幼儿园、教授德语谋生。1982年,出版处女作《低地》,此后陆续有多部重要作品问世。先后获得过二十多个奖项,包括德语文学界重要的克莱斯特奖。其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余杨,任教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战后文学、德语诗学。 吴文权,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后留学德国,现任教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译作包括《文学的读法》《呼吸秋千》(与余杨合译)、《中国文化精要》《西方文化精要》英译本(主译之一)、《中国叙事:批评与理论》等。
- 我就是这样变笨的聪明并不会带来幸福快乐——25岁的安托万就是这样想的。他极其聪明、醉心知识,从小被大家叫作天才,但他最大的一个毛病就是想太多。他觉得自己和社会格格不入,受够了自己敏感的心思和过度的自我意识,发誓要不择手段把自己变笨,成为一个快乐的“正常人”。这个匪夷所思的实验可难不倒安托万,他拟订了一份详细的行动计划书。变笨过程中,他遇到长篇大论的酒鬼导师、喜欢嚼舌头的亲戚、奇怪的自杀俱乐部成员和追名逐利的“成功人士”,还有一群瞎搅和的“狐朋狗友”。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和“幸运”的误打误撞,安托万储备了足够多的锦囊妙计,终于朝向“变笨”之路飞奔而去…… 马丁·帕日(Martin Page,1975—),法国小说家,大学主修人类学,同时研读法律、心理学、语言学、哲学、艺术史等专业。本书为其出道作,问世即获法国出版界瞩目。除了小说,他也撰写散文和剧作,代表作包括《完美的一天》《8岁那年的蜻蜓》等。 译者:和又和,巴黎高等师范大学语言与文学专业在读博士生。
- 水门的洞口人对爱情的渴求是天性,在灵性、欲望、现实的拉扯之中,我们照见自己干枯而空虚的灵魂。 过早陨灭的小说家黄国峻未完成遗作 林建铭性情木讷,年届四十才开始认真追寻爱情,家具店店员陈怡君这时走入了他的视野。他们结合得非常自然,但彼此之间不管是灵性还是欲望,都得不到完全的满足。在主人公追寻爱情的过程中,作者不断回顾其平凡人生的一些似乎无足轻重的片段,对生命的矛盾:灵与肉、改变与因循、建立关系或安于孤独等问题进行了真诚而深刻的描绘。 黄国峻(1971—2003),台湾台北人,著名作家黄春明次子,从小学习绘画,高中时期开始写作,1997年以短篇小说《留白》获得第十一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推荐奖。著有短篇小说集《度外》《盲目地注视》《是或一点也不》,长篇小说《水门的洞口》,散文集《麦克风试音:黄国峻的黑色Talk集》。
- 云游新晋诺贝文学奖得主 托卡尔丘克 长篇力作 2008年尼刻奖、2018年布克国际奖获奖作品 移动是神圣的,不要停下!116个片段组接为漫漫旅途 如粒子穿行在世界之中,成为一切时空里的奔游者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新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代表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巧合的是,得知这一消息时,作者正开车跨越德国边境。 ◎由116个速写、随想、当代故事、历史传说组成,一部兼具组诗与史诗特质的奇妙作品,展现一个无比开阔的、多层次的世界,轻与重在此交织,可以从任何一段开始阅读。在《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之后,作者以更具哲思的视角进入现实与历史,不断行动的同时不断观察,如记录一位也许正在记录“我”的邻座游客:我们互为互文。 ◎2007年《云游》问世,次年获尼刻奖(波兰最高文学奖);2018年英译本出版,当年获布克国际奖,次年作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作者走出波兰迈向国际,奠定世界声誉的力作。 ◎从波兰语初版到英译本问世,用了十年,从布克奖到诺贝尔文学奖只用了一年。本书已授权四十余国。 ◎被阿列克谢耶维奇(2015年诺奖得主,《二手时间》作者)称为“辉煌壮丽的作家”,并视为叛逆的同路人。 《云游》是一部星群小说,用托卡尔丘克自己的话说,“星群组合,而非定序排列,蕴含了真相。”是一部源于候诊室的书,作者找医生验血,候诊时突然意识到对自己的身体几乎没有认识。然后研究开始了,作者甚至为此一整年在阿姆斯特丹研究解剖学。是一部由116个或长或短章节组成的长篇小说。围绕两个不断交织的主题——旅行和人体保存——虚构的故事、发生过的真事、思想性的片段,一圈圈地排布,身体、旅行、飞行及运动的隐喻性和形而上等问题,随着人的身体在世界中的运动这个主线而展开。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生于1962年。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系,1987年以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而后接连出版长篇小说《书中人物旅行记》《E.E.》《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等,受到波兰评论界的普遍赞扬,作品已授权四十个国家。她善于在作品中融合民间传说、神话等元素,关照波兰的历史命运与现实生活。曾两次获得波兰“尼刻奖”评审团奖,四次获得“尼刻奖”读者选择奖。2018年凭借《云游》(英译名 Flights)获布克国际奖。 于是,作者,译者。著有小说《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译有《云游》《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时间之间》《美与暴烈——三岛由纪夫的生与死》等欧美文学作品。
- 群当大海有了智慧, 第一个念头竟是杀人…… 连续104周《明镜周刊》排行榜冠军 狂销300万册的德国出版史奇迹! 海的世界里,似乎有了什么联盟、策略,有计划和智慧。 但,究竟是什么样的计划?又是“什么”导演了这一切? 科学家不得不承认,人类对这颗自以为统治千万年的星球,了解的程度并不比太空多。 在秘鲁,一名渔夫从海上消失了。 法国顶级餐厅“三个胖子”的厨房里,鲜美的龙虾用它黑色的眼睛盯住大厨,然后,自己爆炸了;来自海底的讯息,从都市下水道流泻蔓延…… 加拿大沿海的鲸群迟到了好几个星期,赏鲸民众欢喜相迎时,竟反常地联手展开攻击。 蚌类开始拥有导航的本领,甚至和鲸鱼商量好合作战略? 战舰水母引发了中毒恐慌;一群群剧毒的水母聚集岸边,威胁着澳洲和印尼。 交织在深海中的电缆被扯断了,大西洋两岸完全失去联系,电话、网络顿时成了废物;直布罗陀海峡、马六甲海峡和英吉利海峡,地球上最重要的贸易命脉一一瘫痪。 而当人类共同面对这样惊惧灭绝的末日时,却连对手是什么,甚至有没有对手,都一无所知。 于是,石油业者和狂热环保分子、激进爱国军人携手合作,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天文学家共同切磋,一起面对完全未知的敌人,同时上演了一场无知、贪婪、敬畏、谦逊、慈悲、掠夺,所有人性的圣洁和卑劣交织错落的大时代剧。 弗兰克·施茨廷(Frank Schätzing),1957年出生,在科隆过着多彩多姿的生活: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作曲家、音乐制作人,同时也是热情的业余厨师和受过训练的潜水员。 1995年,施茨廷的首部小说《科隆911》即让他成为畅销书作家;2000年的政治惊悚小说《悄无声息》则被媒体誉为“对这即将结束的世纪,所捕捉到的精彩瞬间”;2004年,《群》大放异彩,让施茨廷与迈克尔·克莱顿、丹·布朗等国际作家平起平坐,也让德国人首度学会了“海啸”这个词。无巧不成书,《群》出版后九个月,震惊世界的东南亚海啸发生,世人纷纷追问他如何能“预测”此事。《群》大获成功后,施茨廷利用写作时没用上的剩余五分之四资料,写出了《海:另一个未知的宇宙》,同样大卖。 《群》始于施茨廷数年前的梦境;而《群》的男主角西古尔·约翰逊,黄金单身汉、魅力中年型男、都会雅痞、无可救药的品味狂和美食家,就算远赴海上钻油平台,也要随身带着高级红酒跟下酒的芝士,这些描述,很难不使人联想到是作者自己的投射。 施茨廷为了《群》花了三年阅读相关资料,包括海洋生物学、地质学、海底探勘等,着手写作也花了两年时间。虽然《群》描写了水母毒杀游客、鲸鱼攻击船只,但施茨廷本人仍旧照常潜水。 2007年,施茨廷因《群》和《海》,获邀担任德国电视二台(ZDF)未来纪录片《2057》节目主持人。同年获颁德国地理学会“Stein im Brett 地理知识推广贡献奖”。
- 度外时间如此真实,真实如此短暂。 与袁哲生并称,被期待“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作家 黄国峻惊艳华文文坛代表作 将一切担忧、恐慌、丧失感引爆的“时间痉挛” 《度外》是作家黄国峻的短篇小说集。在这本小说集中,黄国峻运用实验性的文字,探寻小说艺术的新可能,他以不同一般的纤细灵魂,将时间打碎、拼接,将丰富的意义寄寓在“度外”的语言之中,带给读者完全不同于往昔的阅读体验。在中文写作的无数尝试当中,黄国峻的小说“有一股不与时人弹同调的庄严气派”(张大春语),即使到现在,仍然鲜有与之相仿的作品。 黄国峻(1971—2003),台湾台北人,著名作家黄春明次子,从小学习绘画,高中时期开始写作,1997年以短篇小说《留白》获得第十一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推荐奖。著有短篇小说集《度外》《盲目地注视》《是或一点也不》,长篇小说《水门的洞口》,散文集《麦克风试音:黄国峻的黑色Talk集》。
- 我们,被淹没的(套装共二册)丹麦南部的海港小镇马斯塔尔,那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以海为生。这王者一般的大海,是他们生活的背景,也是他们的命运之地。男人们成为水手后,会去往世界的很多港口,许多人都九死一生,最后葬身海底。女人们则会留在陆上生活,日夜担惊受怕,等待着爱人的归来。一代代的年轻灵魂被塞壬之歌吸引,在父亲的缺席中长大,然后又成为水手。 1848年,小镇被卷入丹德第一次战争,并非所有为荣光而战的人都有幸生还。劳里斯·马德森因为一双神秘的靴子幸存,不过很快就逃回海上,从此销声匿迹。他的儿子阿尔伯特势所必然地成为水手后,孤独踏上了漫长的寻父之旅。多年后,他带着一颗头颅,回到了那个日渐由女人维系日常的小镇,直到遇上了一个男孩和一位寡妇。而这个女人已打定主意要结束这一切,将所有人从那桀骜不驯的海洋中解救出来…… 这里有小镇的平凡生活和孩童的闹剧,也有海上的历险和摧毁人类灵魂的战争。小说带领读者见证了三代人的生活,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一百年的时间;也驶过了广阔的世界:从纽芬兰的贫瘠岩石,到萨摩亚的茂盛种植园,从塔斯马尼亚最蹩脚的酒吧,到俄罗斯北部的冰冻海岸。这是一个成长故事,一部家族传奇,也是一曲献给逝去时代的挽歌,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关于命运的荒谬与残酷,人类的暴力与爱、激情与脆弱的永恒画卷。 卡斯滕·延森(Carsten Jensen,1952—),丹麦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其作品《我看过世界的开始》获得丹麦书商奖(1996年)。2006年,其取材自家乡马斯塔尔镇的长篇史诗作品《我们,被淹没的》出版,荣获有“丹麦布克奖”之称的丹斯克银行文学奖,旋即被视为北欧当代文学经典,已售出20国版权,全球销量超过60万册。 陈磊,译者,译作有《树语》《回家之路》等。
- X号病人:芥川龙之介的病历戴维·皮斯以“招魂术”唤回芥川龙之介这位短命文学巨匠,让他亲自以“X号病人”的身份带你走入由12个故事搭建的迷宫,跟随蜘蛛之丝的牵引,深入神保町的二手书店,攀爬罗生门的城墙,闯进河童国,转动命运的齿轮。穿越时空,重返20世纪的中国;翻山渡海,抵达虚实交界处的海市蜃楼…… 戴维·皮斯,1967年生于英国约克郡,作家、编剧,长期生活于东京。2003年被《格兰塔》(Granta)文学杂志评选为英国最佳青年作者。著有《血色侦程》(Red Riding Quartet)系列,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小说《GB84》于2004年获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所著《东京零年》被《观察家》《星期日商业邮报》等评为2007年年度好书;另一部作品《红或死》(Red or Dead)则入围2013年的金史密斯奖。 译者:陈正宇,英文译者,香港城市大学翻译硕士,译有《骰子人生》《记忆残留》等多部长篇小说。
- 丽塔·海华丝的背叛人生不过是一摊烂泥,承受它的唯一方式是遨游于幻梦 敏感少年的心灵肖像,小镇众生的世俗泪笑 巴尔加斯·略萨、村上春树、戴锦华一致推崇 王家卫至爱的阿根廷作家 潘帕斯草原的巴列霍斯镇,一个典型的拉美南方小镇:这里风沙滚滚,生活乏味,却也滋长着各种流言与情事,每个人心中都深藏着孤独与秘密,渴望于庸常中瞥见一抹亮光。 小男孩多多生活中的唯一乐趣,是和妈妈去影院看电影。只有当电影开演时,他的生命才开始鲜活,然而,那些璀璨貌美的女明星也成为他内心世界冲突的开始。当生活的真相徐徐展开在这个具有艺术家气质的男孩面前,他逐渐学会游走于现实与大银幕所创造的梦境之间,编织出自己的故事,开启无边的心灵漫游…… 本书分章节以电话对白、内心独白、日记、作文、随笔及信件等形式展开,以温柔赤诚的笔触,敷上幽默和八卦的色块,描画了围绕多多的诸多人、事、物,勾勒出一幅潘帕斯小镇的生活图景。 曼努埃尔·普伊格(Manuel Puig,1932—1990),阿根廷著名作家,1932年生于潘帕斯大草原上的比耶加斯将军镇。1956年,普伊格去罗马学习电影,之后教过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洗过盘子,在法国航空做过小职员。1990年逝世于墨西哥。 普伊格有志于成为一名导演,或者电影编剧,但均以失败告终,于是逐渐转向文学创作。《丽塔·海华丝的背叛》他的初试啼声之作,1968年首次出版。普伊格借用浪漫小说和电影杂志的语言,辅以现代主义的技巧及电影蒙太奇手法,创造了一种汪洋恣肆的酷儿美学。本书也是作者的半自传作品,同本书的主人公一样,他从小便喜欢泡在电影院,尤爱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蜘蛛女之吻》《布宜诺斯艾利斯事件》等。 译者:吴彩娟,西班牙纳瓦拉大学人文学院硕士,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翻译理论博士。
- 没有找到相应作品
获取数据失败,请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