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贼”到“水寇”:水浒传的前世今生

从“山贼”到“水寇”:水浒传的前世今生

知·趣丛书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9167 评价豆瓣读书
¥39.99¥23.40
今日特价截止至:2024-05-30 02: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对客观事物,要细致观察。诗人总是热情的、浪漫的,把生活、事物看得很美好。而小说家总是保持一种冷静的态度,用客观的、批判的眼光去解剖人生、社会。某些学术观点之所以不同,和他们是不是小说家或诗人在很大的程度上无关。“小说家”+“诗人”=完美的组合。把它和考据工作联系起来,考据的最高境界不也正是如此吗?考据是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像黑衣法官断案、大侦探破案一样,它需要的是敏锐的头脑,严谨的作风,广泛地搜集证据,结论必须、也只能从客观的证据中引出。这好比是“小说家”的工作。然而,很多证据是死的,摆在那里,你不一定找得到它们。怎么去寻觅它们呢?甚或即使看见了它们,有时也不知道如何能使它们更好地发挥效用。这就需要开动脑筋,让自己的想象力驰骋起来,飞翔起来。这好比是“诗人”的工作。考据必须凭证据说话。但是,考据不能完全排斥合理的推测。推测又必须倚仗证据的支持。于是,出现了另外一个类似的等式:确凿的证据+合理的推测=成功的考据。作者的考据,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和上面所说的几点暗合。例如:1.《水浒传》百回本第十五回中,“八”“七”和“六”三个数字的矛盾。回目上说是“七星聚义”;在正文中,参加聚义的人数,明明是八个人,却一会儿说是“七人”,一会儿说是“六人”。经过详细的分析和论证,他断定,在《水浒传》成书过程中,公孙胜是后来加入的。2.《水浒传》的一条规律:每位梁山好汉首次登场,都应该伴随着一首出场诗。他细心地统计出:九十一人有出场诗;其中六十九人在首次登场时有出场诗,二十二人在第二次、第三次登场时才有出场诗;十七人始终没有出场诗,他们的登场相对地集中于第十四回、第十五回、第三十五回、第三十六回;在第十三回之前,有十四人登场,竟无一人带诗出场。经过深入的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在今本之前,存在着一个“带诗本”。他更进一步论述了这个“带诗本”的内容和特点。这些都是十分精彩的考据。这份考据获得成功,不是偶然的。其原因在于,对考据有正确的认识,运用了正确的考据方法,因而结论是有说服力的,也是经得起检验的。

本书角度新颖,别具慧眼,分析细腻,论据可信。是难得一见的研究《水浒传》版本问题的好文章。它有新的视角,新的见解。作者是个典型的读书人,温文尔雅,谦谦君子,虚心好学。十余年来,他的治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他的成就,可以说,主要是凭借着他自己的艰苦努力取得的。侯会在大学里教书课余,孜孜不倦地继续钻研着《水浒传》的版本问题,成书过程问题。几年的辛勤耕耘,终于向读者们献出了这本选题新颖、视野开阔、资料丰富而翔实、论述细致而深入、有扎实功力、有独到见解的专著。

读书要细心。细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很多人对小说版本研究抱有一种误解,总以为必须手上持有多种珍贵的、稀奇的版本,方能搞出名堂来。实际上并非如此。关键在于,首先要静下心来,力戒急于求成的浮躁习气,稳坐在书桌旁,细心地读书和做学问。要善于从字里行间发现问题。研究的独创性常常是从这里产生的。一边读书,一边要勤于思考。读书不仅求“深”,还要求“博”,要以某一部小说为中心,旁及上下左右,多方面努力地寻找有关的资料信息。考据家不应是“书呆子”,不应是“书簏”。思维能力,对考据家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纷至沓来的资料要善于选择。要善于分辨它们的有用与无用,真与伪,主与次,重要与不重要。某一资料能解决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什么问题,都要心中有数。这些其实都是对考据工作的基本要求。

本书是作者多年研读《水浒》所得的阶段性总结,再版做了如下工作:1.润饰文字,使之通俗流畅;并适当增加一些常识性介绍,尽力使非专业读者也能做到无障碍阅读。2.改拟标题,并在节下增添一层小标题,意在使脉络更清晰,标题更活泼,读起来也更轻松。3.删改加强,在不损害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尽量增加文章的通俗性、可读性。4.调整章节,维持原书本有架构的前提下,合理化章节分布。

侯会,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教学、科研工作。著有《水浒源流新证》、《中华文学五千年》、《世界文学五千年》、《元曲诵读》、《食货金瓶梅:从吃饭穿衣看晚明人性》、《水浒、西游探源》等。

作品目录

  1. 第一章 《水浒》波连洞庭湖
  2. 一、“兔子”如何变成了“大象”
  3. 二、一部宋代农民战争“断代史”
  4. 三、洞庭波涌连天雪
  5. 四、梁山泊水通洞庭
  6. 五、千军万马自何来?
  7. 六、义军成分考略
  8. 七、借问头领知多少
  9. 八、“天王”晁盖之谜
  10. 九、“腹心大患”震惊朝野
  11. 一〇、水上鏖兵有典型(上)
  12. 一一、水上鏖兵有典型(下)
  13. 一二、招安手法两相同
  14. 一三、结局与善后
  15. 本章小结
  16. 第二章 吴读本:一部时空颠倒的古本《水浒》
  17. 一四、吴从先读过古本《水浒》
  18. 一五、中外有声的吴本《水浒》
  19. 一六、吴本《水浒》是古本吗
  20. 一七、古本打擂:吴本对阵《宣和遗事》
  21. 一八、“吴本”与宋金战争
  22. 一九、今本《水浒》的抗金遗痕
  23. 二〇、水泊梁山何处寻(上)
  24. 二一、水泊梁山何处寻(下)
  25. 二二、吴从先读过今本《水浒》吗?
  26. 第三章 再论梁山泊与洞庭湖
  27. 二三、“人格分裂”说宋江
  28. 二四、宋江、晁盖与钟相(上)
  29. 二五、宋江、晁盖与钟相(下)
  30. 二六、祝家庄、曾头市与天子冈(上)
  31. 二七、祝家庄、曾头市与天子冈(下)
  32. 二八、《杨幺事迹》:平民眼中的洞庭起义
  33. 二九、《杨幺事迹》与《水浒传》
  34. 第四章 《水浒》与说部『亲朋』(上)
  35. 三〇、《水浒》与“中兴”故事(上)
  36. 三一、《水浒》与“中兴”故事(中)
  37. 三二、《水浒》与“中兴”故事(下)
  38. 三三、《水浒传》与杨家将故事
  39. 三四、《水浒》与《三遂平妖传》(附包、狄故事)
  40. 三五、《水浒》与《三国》(上)
  41. 三六、《水浒》与《三国》(中)
  42. 三七、《水浒》与《三国》(下)
  43. 第五章 《水浒》与说部『亲朋』(下)
  44. 三八、《水浒传》与五代故事(上)
  45. 三九、《水浒传》与五代故事(下)
  46. 四〇、《水浒传》与隋唐故事
  47. 四一、《水浒》与其他讲史故事
  48. 四二、《水浒》与《夷坚志》(上)
  49. 四三、《水浒》与《夷坚志》(中)
  50. 四四、《水浒》与《夷坚志》(下)
  51. 第六章 《水浒传》的最终写定
  52. 四五、出场诗:梁山好汉的独特“名片”
  53. 四六、从带诗本到今本
  54. 四七、天才文人的未竟改造
  55. 四八、“未竟本”创作时间臆断
  56. 四九、《水浒》“收官”人物公孙胜(上)
  57. 五〇、《水浒》“收官”人物公孙胜(下)
  58. 附录:疑《水浒传》与摩尼教信仰有关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