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书简介
★从“文学鲁滨逊”到“作家里的作家”——从80年代“文学鲁滨逊”亮相,被视为华语文坛“不明飞行物”,到今人称为“作家里的作家”,木心是华语文学中不可绕过的一位“大家”——早在90年代,木心就收到过来自当时仍是编辑的骆以军的出书邀稿信;2000年,散文、小说被译为英文,与海明威、福克纳作品一同被被编入教材,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读物;2001年,文学重镇《上海文学》杂志3期连载木心的散文《上海赋》,责任编辑是作家金宇澄;晚年旅居国外,故乡乌镇托作家王安忆,与纽约陈丹青取得联系,此后才回国安度晚年,叶落归根。
★“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木心《文学回忆录》说,呈现艺术,退隐艺术家。木心一生传奇,却安于“无名度”,近乎追求默默无闻。在陈丹青、陈子善、陈村等人力荐之后,且逝世后偶因小诗《从前慢》唱响中国人的“春晚”,木心火了,火得刷屏至今。但木心有言:“贝聿铭先生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对的;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这不是反讽,而是实话,因为实话,尤甚于反讽——50年代末,他躲在家偷学意识流写作;60年代大潮前夕,他与人彻夜谈论叶慈、艾略特、普鲁斯特、阿赫玛托娃;70年代他被单独囚禁时,偷偷书写文学手稿,令人惊怵不已;80年代末,他年逾花甲,生存焦虑远甚于流落异国的壮年人,可他讲了5年文学课……幸亏有弟子陈丹青披露“听课笔记”手稿内容,结集为《文学回忆录》这本大书,以及作为《文学回忆录》补遗的《木心谈木心》,我们读者才有幸重睹“从前慢”故事。对我们而言,木心风格的意义,是中国文化向世界飞散的实证,中国文学在他的风格中获得了极丰富的世界性内涵。
★一字一句悉从木心生前定稿,特别收录陈丹青“听课笔记”手稿内容——木心写文章,就像手工一样,看上去一气呵成,其实通常要改六七次,甚至从1986年《散文一集》在台北出版,到2006年新编为《哥伦比亚的倒影》在中国大陆首亮相,木心也还在推敲字句,好文章都是磨出来的。
【木心散文小说系列6种】
《哥伦比亚的倒影》——作为木心晚年编订的首部简体中文版作品,收入《九月初九》《竹秀》《空房》《哥伦比亚的倒影》《明天不散步了》《上海赋》等颇具木心行文风格的作品13篇。
《琼美卡随想录》——木心晚年定稿,一字一句一个标点都十分讲究,体现含而不露的一贯风格。
《温莎墓园日记》——循着小说集里的末篇“温莎墓园”,看罢温莎公爵和公爵夫人的“爱情回顾展”,犹居尘世的男男女女都不免想起自己,自己的痴情,自己的薄情。
《即兴判断》——关于生命的高远与不可知,木心奉上一份轻盈的“美学判断”。
《素履之往》——“素履之往”,源自《易经·履卦》:“初九,素履,往无咎。
《爱默生家的恶客》——木心晚年重新编订的一部散文小说集,曾笑称“我的起点太低”,收有首次面世的小说,还有木心首篇专写沮丧的文学作品,并重解三言二拍,呈现中国古体小说的新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