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

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

盟史零札1939—1950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637 评价豆瓣读书
¥29.88¥23.90
今日特价截止至:2024-06-17 02: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有言:“今天中国正站在十字路头,我们看得见胜利,又看得见崩溃;看得见复兴,又看得见衰落;看得见生长,又看得见毁灭;看得见光明,又看得见黑暗……我们,中国民主同盟,今天愿大声疾呼,唤醒国人,舍弃险恶的道路,争取光明的道路。”

也许永远都回不到完全的历史现场,却不妨尽可能离它近一点。

一群“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中国知识分子,本性并不热衷政治,大多素以教育兴国、文化传承、乡村改造、扶助弱民为安心立命之地。无奈国运艰危,民生离乱,烽火连天,没有安放书桌的地方。他们走出书斋,抱团成势,组建“统一建国同志会”,继而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不靠武装、不图政权、不占地盘,只凭文化和思想力量参与中国政治,活跃在国共两党之间,形成可圈可点的政治风景。

一向“群而不党”的中国文化知识分子,以思想凝聚在一起,成就了当年中国最具政治色彩的文人组织,为民主信念、政治主张大声疾呼,直斥独裁,有时豁出身家,不怕坐牢,不惜性命……

民盟以最初动议创建人梁漱溟、张君劢、黄炎培、左舜生为代表,名家云集,大师成群。他们立德、立言、立功,正是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为国家方向、民生出路、文化前途而上下求索的过程。《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在零碎史料中渐渐聚拢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呈现这一中国知识分子集团政治主张全貌的形成过程。

精彩、渊博、厚重、亲切的先生们,排成了星汉灿烂的人物长廊。

张冠生:1954年生。祖籍江苏。知青五年。七七级四年。有社科研究、编辑、记者、公务员经历。长期就职于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做费孝通教授助手。先后主持宣传部和参政议政部工作。民盟中央委员。

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瞭望》、《读书》、《东方》、《随笔》、《温故》发表文章。出版著作《荀子素描》、《费孝通传》、《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纸年轮——民国以来百年中国私人读本》、《晴耕雨读》、《田野里的大师——费孝通社会调查纪实》等。

作品目录

  1. 代序 民主思想之写真
  2. 代序 生活的历史与历史的生活
  3. 上编 筚路蓝缕(1939——1943)
  4. 历史现场
  5. 梁漱溟说统一建国同志会
  6. 同志会成立前后细节
  7. 梁漱溟说民盟“发起”
  8. 从同志会到民盟
  9. 从秘密到公开
  10. 民盟成立消息幕后花絮
  11. 1941年,他们说——
  12. 那一天,中共说——
  13. 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
  14. 第一个地方组织
  15. 先生之风
  16. 刘清扬说往事
  17.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
  18. 张澜兴办国立成都大学
  19. 邹韬奋是否盟员
  20. 邹韬奋说《生活》周刊
  21. 华罗庚自学成才
  22. 罗隆基的《人权论集》
  23. 沈钧儒的救国情怀
  24. 费孝通早期社会调查
  25. 陆诒说沈钧儒
  26. 潘光旦的见识
  27. 裘法祖考博士学位
  28. 闻一多的风采
  29. 张申府受冤枉
  30. 胡愈之出版《西行漫记》
  31. 任继愈的沉潜
  32. 张澜的担当
  33. 高崇民的资望
  34. 吴晗说思想变化
  35. 季羡林的博士论文
  36. 刘海粟说气节
  37. 吴泽霖的天平
  38. 梁漱溟筹办《光明报》始末
  39. 多年奔走国事的人
  40. 张澜临危受命
  41. 钱伟长的博士论文
  42. 徐铸成谢绝加入国民党
  43. 冯亦代的“侠风”
  44. 萧乾走天涯
  45. 历史文献
  46. 统一建国同志会信约
  47. 1939年11月
  48.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
  49. 1941年10月10日
  50.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
  51. 1941年10月10日
  52.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53. 1941年10月16日《光明报》社论
  54. 四勉·一戒
  55. 1942年11月5日
  56. 中编 设置议程(1944——1947)
  57. 历史现场
  58. 美国高层智囊看国共两党
  59. 民盟群贤办报刊
  60. 民主之“家”
  61. 当年入盟方式
  62. 民盟同人延安所见
  63. 民盟呼吁政治协商
  64. 梁漱溟说民盟对中共的态度
  65. 协商民主早期实践
  66. 中国现代政治协商格局初现
  67. 中共高层看政协格局
  68. 关于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
  69. 政协各方致辞
  70. 清华大学旧西院12号
  71. 民盟史上黑色7月
  72. 民盟为李闻惨案严重抗议
  73. 梁漱溟说青年党
  74. 青年党脱离民盟
  75. 梁漱溟说民社党
  76. 民社党脱离民盟
  77. 张澜力挽狂澜
  78. 梁漱溟的“失败”
  79. 民盟被迫解散前后
  80. 地下状态的联络代号
  81. 先生之风
  82. 李公朴与北门书房
  83. 张澜与毛泽东密谈内容
  84. 人中麟凤柳亚子
  85. 冯克熙的回忆
  86. 欧阳予倩在广西
  87. 梁漱溟接任秘书长
  88. 罗隆基与王若飞
  89. “同济之魂”李国豪
  90. 费孝通的小册子
  91. 吴晗说闻一多转变
  92. 朱自清悼念闻一多
  93. 左舜生两段经历
  94. 千古一人陶行知
  95. 储安平与《观察》杂志
  96. 徐景星回忆储安平
  97. 黄大能暗访龙云
  98. 楚图南说龙云入盟
  99. 龙云与民盟
  100. 看啊,看看我们!
  101. 潘光旦轶事
  102. 杨荣国狱中写书
  103. 张毕来狱中译书
  104. 马叙伦忆北大岁月
  105. 陶大镛创建英国支部
  106. 沈钧儒求助纽约支部
  107. 朱光潜的座右铭
  108. 历史文献
  109. 张澜论中国民主同盟的缘起主张与目的(节录)
  110. 1945年2月26日
  111. 中国民主同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12. 1945年10月16日
  113. 中国民主同盟代表张澜在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114. 1946年1月10日
  115. 邵力子报告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经过
  116. 1946年1月12日
  117. 周恩来谈国共会谈经过(节选)
  118. 1946年1月12日
  119. 中国民主同盟代表张君劢在政协闭幕式上的致辞
  120. 1946年1月31日
  121. 中国民主同盟为和谈正式破裂发表宣言
  122. 1947年3月8日
  123. 中国民主同盟被迫发表解散公告
  124. 1947年11月6日
  125. 附:蒋介石解散民盟(节选)
  126. 1947年11月6日 新华社时评
  127. 下编 风雨如晦(1948——1950)
  128. 历史现场
  129. 关于一届三中全会的一些史料
  130. 营救被捕盟员
  131. 参与新政协筹备的盟员
  132. 新政协筹备期间设定二十三个界别
  133. 盟员策动警察起义
  134. 重庆的民盟烈士
  135. 成都十二桥烈士
  136. 盟员配合保护重庆
  137. 新政权中民盟成员
  138. 罗隆基潘光旦说一届四中全会
  139. 民盟之声
  140. 先生之风
  141. 梁漱溟的坦然与赤诚
  142. “一个忠实的人民长工”
  143. 一位普通盟员的回忆
  144. 早期艺人陶金
  145. 克隆先驱童第周
  146. 贺麟说朱自清
  147. 费孝通访问西柏坡
  148. 刘诗白说入盟
  149. 陈新民说当年
  150. 史良说解放
  151. 章伯钧与《光明日报》创刊
  152. 陆钦墀与司徒雷登
  153. 章士钊称赞董时进
  154. 清华大学“台柱子”
  155. 宋云彬笔下的政协发言
  156. 张澜痛悼杜斌丞
  157. 附:杜斌丞狱中最后遗书等
  158. 苏步青说“起初”
  159. 叶君健创办《中国文学》
  160. 张伯驹千金散尽
  161. 梁思成的预言
  162. 梁门高足吴良镛
  163. 吴晗的文章和诗
  164. 沙孟海的交游
  165. 沈兹九办杂志
  166. 费孝通说曾昭抡
  167. 张澜女儿说父亲
  168. 先辈遗泽
  169. 李文宜说盟内“山头”
  170. 李文宜毛遂自荐
  171. 张东荪的故事
  172. 历史文献
  173. 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宣言
  174. 1948年1月19日
  175. 张澜在新政协开幕会的讲话
  176. 中国民主同盟关于接受共同纲领及停止民盟纲领的决议案
  177. 1949年12月17日一届四中全会扩大会议通过
  178. 中国民主同盟宣言
  179. 1949年12月17日一届四中全会扩大会议通过
  180. 庆祝国庆
  181. 1950年10月1日 张澜
  182. 外编 回望先生
  183. 中国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
  184. “民盟之父”梁漱溟
  185. “中华民国宪法之父”张君劢
  186. 史学大家左舜生
  187. 史册新一页
  188. 附录 参考文献
  189. 后记 打捞历史碎片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