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8.0863 评价豆瓣读书

作品简介

本书是著名唐史学者王贞平教授关于唐代军事外交的专著。这部著作旁征博引,将“多极”亚洲中唐与突厥、回鹘、朝鲜、南诏、吐蕃等周边政权的“互利”与“相互依存”的复杂多变的关系娓娓道来,并对唐朝对外关系的中央与地方双重管理体系,以及“德”“义”在对外政策思想中的作用做了精辟独到的分析。

作者:

王贞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博士,曾任日本关西大学COE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访问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访问教授,现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王贞平教授是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在唐代外交制度史、中日关系史等领域颇有造诣,在国际学术界有较高影响力。主要著作有《汉唐中日关系论》《唐代宾礼研究:亚洲视域中的外交信息传递》等。

译者:

贾永会,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北京语言大学学士、硕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历史学博士。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研究。

作品目录

  1. 中译本序
  2. 致谢
  3. 导论
  4. 亚洲国际政治中的多极与相互依存
  5. 国际政治中的软实力
  6. 硬实力及其局限性
  7. 唐代战略思维的新视野:实用多元主义
  8. 第一章 与骑马民族共舞  唐、突厥和回鹘
  9. 骁勇善战的突厥人
  10. 李渊与东突厥
  11. 向可汗称臣
  12. 收买敌人为己所用
  13. 突厥对唐及其他割据势力立场的转变
  14. 为贿赂颉利而上演的一出外交大戏
  15. 从被动防御到战略进攻
  16. 太宗对突厥的战略战术
  17. “天可汗”及其对突厥的融合政策
  18. 东突厥汗国的复国与最终覆灭
  19. 西突厥的兴起
  20. 争夺绿洲国家
  21. 攻灭高昌国
  22. 唐廷捍卫自身在西域的利益
  23. 回纥:令人恼怒而又不可或缺的搭档
  24. 借助回纥平定内乱
  25. 对回纥不得已的姑息
  26. 回鹘汗国的衰落
  27. 第二章 在朝鲜半岛再造往日的辉煌  唐与高句丽、新罗、百济、渤海国
  28. 唐朝战略思维中的朝鲜半岛事务
  29. 讨灭高句丽的计划
  30. 以失败告终的第一次高句丽之役
  31. 夭折的第二次高句丽之役
  32. 新罗拉拢唐朝的外交策略
  33. 变百济为唐军的前进基地
  34. 白江口海战
  35. 高句丽的最终覆灭
  36. 唐罗联盟的瓦解
  37. 唐与统一新罗
  38. 渤海国的兴起
  39. 唐与渤海国的摩擦
  40. 渤海国向辽东扩张
  41. 与唐修好并和平共处
  42. 第三章 后院养虎  唐与南诏
  43. 唐在云南的势力扩张
  44. 吐蕃和唐在云南的利益冲突
  45. 借助唐的力量一统云南
  46. 走向冲突
  47. 战争爆发
  48. 与唐和解
  49. 联手打击吐蕃
  50. 边境摩擦与和平共处之间
  51. 激烈的军事对抗
  52. 成都之役
  53. 由战转和
  54. 第四章 角逐西域,争夺高原  唐与吐蕃
  55. 与吐蕃联手降伏吐谷浑
  56. 六四〇年的和亲
  57. 禄东赞摄政期间吐蕃的领土扩张
  58. 变青海为吐蕃的前哨基地
  59. 巩固唐对西域的统治
  60. 吐蕃在西域的反击
  61. 从缓和到和亲
  62. 再度反目成仇
  63. 重回谈判桌
  64. 赤岭会盟
  65. 尝试收复九曲地区
  66. 唐军全线反击
  67. 对吐蕃的领土要求让步
  68. 德宗与吐蕃修好
  69. 清水会盟
  70. 平凉劫盟
  71. 孤立吐蕃
  72. 外交和战争的双重手法
  73. 长庆会盟
  74. 唐朝重新控制河西地区
  75. 第五章 二马拉车  唐代对外关系的双重管理体系
  76. 朝见中的情报收集
  77. 唐中央官员搜集的异域情报
  78. 唐地方官员搜集的域外情报
  79. 所得信息的真实性
  80. 唐廷的决策
  81. 集体决策
  82. 常参决策
  83. 与皇帝非正式会见时做出的决策
  84. 门下省的政策审议
  85. 嗢没斯案例
  86. 乌介案例
  87. 唐地方官员在对外关系中的作用
  88. 外交往来中的协调人
  89. 对外事务的积极参与者
  90. 素质参差不齐的唐地方官员
  91. 唐廷与边将之间的利益冲突
  92. 吐蕃、南诏边境上的唐朝将领
  93. 唐将与党项
  94. 唐将与回纥
  95. 第六章 在变化的世界中制定合宜的政策  唐代外交和对外政策思想
  96. 古代的中国中心性
  97. 早期外交思想
  98. 德与义:两个互补的概念
  99. 了解外部世界
  100. 汉代朝廷中的鸽派、鹰派和中间派
  101. 高祖对“宜”的追求
  102. 太宗采取攻势
  103. 魏征的外交“供求”论
  104. 羁縻政策
  105. 百姓福祉是治国之本
  106. “德”“义”意味着“功效”“合宜”
  107. 由从善如流到我行我素的君主
  108. 太宗与高句丽
  109. 从谥号看唐人对太宗治绩的评价
  110. 高宗时期的战略再定位:从东北到西北
  111. 从遏制到谈判:武则天对吐蕃政策的演变
  112. 运用建设性模糊策略
  113. 狄仁杰的战略:消极军事反应、积极巩固防务
  114. 玄宗的“吞四夷之志”
  115. 反战的声音
  116. 玄宗战略中的软实力
  117. 肃宗、德宗借外力平定内乱
  118. 接受“不常之势”为对外关系的常态
  119. 陆贽对世界“三种格局”的分析
  120. 杜佑的安边策与华夷观
  121. 白居易的生存权论与和解论
  122. 维州事件和李德裕处理对外问题方法的转变
  123. 文化:一个没落帝国的外交手段
  124. 结论 亚洲的多极性与唐代对外政策中的合宜性
  125. 参考文献
  126. 史料及二十世纪以前著作
  127. 当代研究论著
  128. 译后记
  129. 出版后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