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新论

诺贝尔文学奖新论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作品简介

本书是作者研究和评论诺贝尔文学奖的论文集,一部分选自在中文文坛颇有影响的专著《百年桂冠》(允晨文化,2004年),一部分系近十多年来作者在报刊发表的新文章和“豆瓣阅读”电子书首发的文章。全书广泛论及诺奖评选机构、评选标准、评选得失和获奖作家。在现代思潮和文化传统的广阔背景上,作者力求以独特的历史眼光和审美眼光深入分析某些代表性桂冠作家及其著名作品。

《百年桂冠 诺贝尔文学奖世纪评说》与原出版社的合约已经到期,本书迄今尚未有简体字版和和电子书。《诺贝尔文学奖新论》除了选编了《百年桂冠》的一部分文章外,还收录作者十多年来评论诺贝尔文学奖的新文章。知名旅美作家韩秀女士在《平心静气看诺奖》一文中评论《百年桂冠》中的一段话仍然可以借来客观地描述《诺贝尔文学奖新论》足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内容。韩秀写道:“傅(正明)先生秉持丰富的学养,深入细致的搜集与分析研判巨大数量的资料,在二〇〇四年出版了一本书,叫做《百年桂冠》,对于一百年来 (1901~2003) 诺贝尔文学奖的方方面面作了详尽、客观、专业的评说。这本书,在华文世界里是绝无仅有的宝典。这本书教给读者,什么是诺贝尔文学奖,它是怎样产生的,它有着怎样的意义,甚至,它的得与失。看过这本书,读者自然平心静气,每年诺奖颁布之时都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因此,最近五年来,我总会在九月份重读这本书的部份论述,靠着这本书的指引,怀着愉悦的心情,迎接每年十月从瑞典发出的对一位书写者的肯定。”(摘自韩秀著《永远的情人 46篇藏书札记》(台湾商务印书馆,2012年)

作者自述

作者八〇年代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时,主攻西方美学和文论,九〇年代移居瑞典粗通瑞典文后,致力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与诺贝尔文学奖的研究,作者以“驯化野蛮,陶冶爱心”八个字来概括这一优秀传统和诺贝尔精神,弘扬人文主义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

瑞典学院评选诺奖的内幕不是本书主旨,但是,瑞典学院多位院士退出学院的工作却在“局外”批评诺奖的评选,仍然秉持人文主义立场,而院士终身制的身份又是不可取消的,因此,某些争议可视为瑞典学院“公开的内讧”,不仅仅是评奖的“花絮”。这些内幕,包括瑞典学院对曾经被提名的中国作家林语堂和胡适的评估,只有在瑞典文领域是“公开”的,英文读者和中文读者均鲜有人知,作者尽可能追踪、译介了这些争议并加以评说,同时厚今薄古,深入评论了某些经典作家尤其是近十多年来的桂冠作家的代表作品。

作品目录

  1. 第一辑 诺贝尔与诺贝尔文学奖
  2. 诺贝尔与文学
  3. 一个民主主义者的精神归宿
  4. 弘扬人文主义
  5. 一 、诺贝尔险些漏设文学奖
  6. 二、 驯化野蛮 陶冶爱心
  7. 三、人文传统抗衡道德危机
  8. 在“诺贝尔纪念碑”前的沉思
  9. 一、诺贝尔科学奖项:给世界带来美丽的图景?
  10. 二、诺贝尔和平奖:为挪威增光?
  11. 三、诺贝尔文学奖:给十八个人带来巨大声誉?
  12. 四、经济学奖:瑞典中央银行向诺贝尔借光?
  13. 是“文学奖”还是“人学奖”?
  14. “理想倾向”
  15. 一 、二十世纪诺奖评选标准的变异
  16. 二 、“理想倾向”的哲学基础
  17. 三 、“理想倾向”的政治色彩
  18. 四 、“理想倾向”与传统文学流派
  19. 五、“世界文学”和“道德价值参照系”
  20. 谈诺奖 “理想倾向”的道德维度
  21. 一、诺贝尔的道德理想
  22. 二、西方文学的道德律的历史继承
  23. 三、诺奖“道德价值参照系”的运用
  24. 四、不能贬低的“道德价值参照系”
  25. 经典与平庸
  26. 一、诺贝尔本人对文学的经典性的向往
  27. 二、创造经典的文学大师与三流作品的平庸作家
  28. 三、瑞典学院及其诺贝尔委员会
  29. 四、 瑞典学院对经典性的坚持和迷失
  30. 马悦然和傅正明关于瑞典学院的争议
  31. 劣币驱逐良币?──瑞典学院内讧公开
  32. 反驳关于瑞典学院的谬言
  33. 我评论瑞典学院的根据
  34. 撒维亚诺事件与瑞典学院内讧
  35. 一、国际媒体的关注与瑞典学院内讧
  36. 二、卢西迪和撒维亚诺应邀来瑞典
  37. 三、恩格道尔的偏见与瑞典学院前景
  38. 关于被提名诺奖的中国作家
  39. 一、提名离得奖有多远?
  40. 二、哪些中国作家曾经被提名?
  41. 三、中国作家为何长期缺席?
  42. 第二辑 诺奖作家与现代思潮
  43. 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44. 一、 毁誉参半,仿作频传
  45. 二、 殖民主义“破坏性的使命”
  46. 三、 殖民扩展得不偿失
  47. 四 、提醒白人的道义责任
  48. 五 、西方传教士的文化使命
  49. 六 、吉普林的思想渊源和遗产
  50. 海明威和他的时代
  51. 一、比“迷惘的一代”更迷惘的
  52. 二、“崇高”之后的春梦
  53. 三、时代结束了,海明威却依然年轻
  54. 头顶桂冠的“思想的耗子”
  55. 一、在法西斯的焦土上
  56. 二、在前苏联的阴影下
  57. 三、在东欧剧变前后
  58. 四、在第三世界的瘠土中
  59. 五、在美国的星条旗下
  60. 六、实验室的“雌鼠”与高智商的“灵鼠”
  61. 罗素与和平主义运动  
  62. 一、腹背受敌的反战偶像
  63. 二、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64. 三、美苏冲突的调解人
  65. 四、越战中的罗素国际战犯法庭
  66. 五、战争根源的探讨
  67. 自由的诗魂与守灵的诗笺
  68. 自由的信使
  69. 一、良心的命令:捍卫自由和反对检查制度的战士
  70. 二、《等待蛮族 》 : 自由主义者的良心拷问
  71. 三、丰富的自由信息及其文学价值
  72. 历史不仅仅是“他的故事”(一)
  73. 一、 获奖的女作家群
  74. 二 、诠释中国妇女命运的“他者”
  75. 三 、拉丁美洲的精神皇后
  76. 四、 在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双重压力下
  77. 五 、女性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合流
  78. 六 、弘扬和反叛的二重奏
  79. 历史不仅仅是“他的故事”(二)
  80. 一 、罗素和萨特
  81. 二、 萧伯纳和罗曼·罗兰
  82. 三、 为女人写作的达里奥·福
  83. 四 、 萨拉马戈的女性精神导师
  84. 五、 格拉斯把自己说成“她”
  85. 反恐怖主义的世界文学
  86. 一、 反思暴力革命与恐怖主义
  87. 二 、嘲讽“红色恐怖”和“黑色恐怖”
  88. 三、 抨击原教旨主义的恐怖活动
  89. 四 、追究恐怖主义背后的被告
  90. 五、 承当国际反恐怖主义的道义责任
  91. 六、 以美拯救世界
  92. 第三辑 诺奖作家与文化传统
  93. 经典文学与作家的故乡
  94. 一、贫穷的故乡,作家的摇篮
  95. 二、童年的体验,记忆的宝库
  96. 三、小故乡,大世界
  97. 四、他乡绝地作故乡
  98. 古希腊文化的现代面孔
  99. 信仰和改宗
  100. 一、虔诚的信仰
  101. 二、伪劣的信仰
  102. 三、动摇的信仰
  103. 四、改宗的两难
  104. 五、改宗革命的悲剧
  105. 六、不可改变的道德原则
  106. 法老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儿子
  107. 一 、两大文明的儿子
  108. 二、 爱国主义的起点
  109. 三、 社会主义的探索
  110. 四 、多元文化的综合
  111. 五、 文化全球化的归宿
  112. 六、 人类良心的呼吁
  113. 克莱齐奥的多种文明交响曲
  114. 一、欧洲文明的血液
  115. 二、东方文明的意象
  116. 三、印第安文明的梦幻
  117. 索因卡与“黑人特色”运动
  118. 第四辑  诺奖作家的美学和作品分析
  119. 托马斯•曼的现实主义美学
  120. 荒诞舞台上的耻辱柱
  121. 一、皮兰德娄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
  122. 二、加缪的《卡里古拉》
  123. 三、永恒的瞬间
  124. 英雄•丑角•圣徒
  125. 一 、嘲弄战无不胜的英雄
  126. 二、 推崇幽默机智的的丑角
  127. 三 、跪在“圣徒”面前祈祷
  128. 恶政的喜剧罪过
  129. 一 、 喜剧罪过:从家庭到社会
  130. 二、 社会罪过:达里奥喜剧的源泉
  131. 三、 哄抢之罪:左派的神圣辩护
  132. 四 、警察之罪:父亲和儿子的双重角色
  133. 五、 特权阶层之罪:免费嫖妓的梅毒
  134. 驯化野蛮的诗美
  135. 一、两种野蛮主义的历史延续
  136. 二、自我驯化与自我检查
  137. 三、反讽的对比和讽刺
  138. 四、携带德语流亡的语言大师
  139. 追溯未来
  140. 特翁的黑色意象与马悦然的红色翻译
  141. 一、凶鹊与喜鹊:鹊鸟在北欧和中国文化中不同的象征意义
  142. 二、棋语与禅语:马悦然翻译中对佛教非二元论的无知
  143. 三、强权与暴力:马悦然翻译中措辞的失误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