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

战争论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作品简介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在书中,作者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战争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战争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这里以‘剑’代表,但并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思考了。”对于书中克劳塞维茨的这一论点,列宁曾给予极高的评价,并称克劳塞维茨“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战争哲学和战争史的作家”。

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近代军事战略学的奠基人,普鲁士军队少将。克劳塞维茨于1792年参加普鲁士军队,1795年晋升为军官,并自修了战略学、战术学和军事历史学。他一生参加了四次著名战役:莱茵战役、奥斯塔德会战、法俄战争和滑铁卢战役。他的不朽兵学巨著《战争论》,是所有军人必读的兵学圣经,被称作西方军事思想的代表,他也因此被称作“西方兵圣”。

译者简介:

陈娜,祖籍湖南湘潭,毕业于湘潭大学德语专业,毕业后多从事德语编辑和翻译工作。

作品目录

  1. 初版序
  2. 前言 FORWARD
  3. 说明
  4. 第一篇 战争的本质
  5. 第一章 什么是战争?
  6. 第二章 战争的目的和手段
  7. 第三章 军事天才
  8. 第四章 战争中的危险
  9. 第五章 战争中的消耗
  10. 第六章 战争中的情报
  11. 第七章 战争中的阻力
  12. 第八章 结束语
  13. 第二篇 关于战争的理论
  14. 第一章 军事艺术的区分
  15. 第二章 关于战争的理论
  16. 第三章 军事艺术或军事科学
  17. 第四章 方法与常例
  18. 第五章 批判
  19. 第六章 关于史例
  20. 第三篇 战略概论
  21. 第一章 战略
  22. 第二章 战略要素
  23. 第三章 精神要素
  24. 第四章 主要的精神要素
  25. 第五章 军队的武德
  26. 第六章 胆量
  27. 第七章 坚忍
  28. 第八章 数量上的优势
  29. 第九章 出其不意
  30. 第十章 狡黠
  31. 第十一章 在空间上集中兵力
  32. 第十二章 在时间上集中兵力
  33. 第十三章 战略预备队
  34. 第十四章 兵力的合理使用
  35. 第十五章 几何要素
  36. 第十六章 军事行动中的间歇
  37. 第十七章 现代战争的特点
  38. 第十八章 紧张与平静 ——战争的力学定律
  39. 第四篇 战斗
  40. 第一章 引言
  41. 第二章 现代会战的特点
  42. 第三章 战斗概论(一)
  43. 第四章 战斗概论(二)
  44. 第五章 战斗的意义
  45. 第六章 战斗的持续时间
  46. 第七章 决定战斗胜负的关键时刻
  47. 第八章 战斗是否需要经过双方同意
  48. 第九章 主力会战(一) ——决定胜负的时刻
  49. 第十章 主力会战(二) ——胜利的影响
  50. 第十一章 主力会战(三) ——会战的使用
  51. 第十二章 利用胜利的战略手段
  52. 第十三章 会战失败后的退却
  53. 第十四章 夜间战斗
  54. 第五篇 军队
  55. 第一章 引言
  56. 第二章 战区、军团和战局
  57. 第三章 兵力对比
  58. 第四章 各兵种的比例
  59. 第五章 军队的战斗队形
  60. 第六章 军队的一般配置
  61. 第七章 前卫和前哨
  62. 第八章 前卫部队的行动策略
  63. 第九章 野营
  64. 第十章 行军(一)
  65. 第十一章 行军(二)
  66. 第十二章 行军(三)
  67. 第十三章 舍营
  68. 第十四章 给养
  69. 第十五章 作战基地
  70. 第十六章 交通线
  71. 第十七章 地形
  72. 第十八章 制高
  73. 第六篇 防御
  74. 第一章 进攻和防御
  75. 第二章 进攻和防御在战术范围的比较
  76. 第三章 进攻和防御在战略范围的比较
  77. 第四章 进攻的向心性和防御的离心性
  78. 第五章 战略防御的特点
  79. 第六章 防御的手段
  80. 第七章 防御和进攻的相互作用
  81. 第八章 抵抗的方式
  82. 第九章 防御会战
  83. 第十章 要塞(一)
  84. 第十一章 要塞(二)
  85. 第十二章 防御阵地
  86. 第十三章 筑垒防线、筑垒阵地和营垒
  87. 第十四章 侧面阵地
  88. 第十五章 山地防御(一)
  89. 第十六章 山地防御(二)
  90. 第十七章 山地防御(三)
  91. 第十八章 江河防御(一)
  92. 第十九章 江河防御(二)
  93. 第二十章 沼泽地防御和泛洪地防御
  94. 第二十一章 森林地防御
  95. 第二十二章 单线式防御
  96. 第二十三章 国土的锁钥
  97. 第二十四章 侧翼活动
  98. 第二十五章 向本国腹地撤退
  99. 第二十六章 民众武装
  100. 第二十七章 战区防御(一)
  101. 第二十八章 战区防御(二)
  102. 第二十九章 战区防御(三) ——逐次抵抗
  103. 第三十章 战区防御(四) ——不求决战的战区防御
  104. 第七篇 进攻
  105. 第一章 从进攻与防御的关系看进攻
  106. 第二章 战略进攻的特点
  107. 第三章 战略进攻的目标
  108. 第四章 进攻力量的削弱
  109. 第五章 进攻的顶点
  110. 第六章 消灭敌人的军队
  111. 第七章 进攻会战
  112. 第八章 渡河
  113. 第九章 对防御阵地的进攻
  114. 第十章 对营垒的进攻
  115. 第十一章 山地进攻
  116. 第十二章 对单线式防线的进攻
  117. 第十三章 机动
  118. 第十四章 沼泽地、泛洪地和森林地的进攻
  119. 第十五章 寻求决战的战区进攻
  120. 第十六章 不求决战的战区进攻
  121. 第十七章 对要塞的进攻
  122. 第十八章 对运输队的攻击
  123. 第十九章 对舍营敌军的进攻
  124. 第二十章 牵制性进攻
  125. 第二十一章 入侵
  126. 第八篇 战争计划
  127. 第一章 引言
  128. 第二章 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
  129. 第三章 战争的内在联系及战争目的和使用力量大小的关系
  130. 第四章 深入探讨战争目标(一) ——打垮敌人
  131. 第五章 深入探讨战争目标(二) ——有限目标
  132. 第六章 政治
  133. 第七章 有限目标的进攻战
  134. 第八章 有限目标的防御战
  135. 第九章 以打垮敌人为目标的战争计划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