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科技青年的文艺书 Vol.2

给科技青年的文艺书 Vol.2

视觉和舞台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作品简介

作品收录了对当代前卫新媒体艺术家的访谈和对其视觉或舞台作品的介绍。

关于视觉:尽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技术应用于影视艺术的历史算不得很长,但它带来的冲击已经远远超过之前有过的历次变革。当代的影视艺术大量吸收了数字技术,形成了高度逼真甚至虚拟现实的画面、声音,在艺术表现、影像生产和审美取向等多方面带来改变。从《星球大战》开始,见证了第一个完全由电脑产生的场景、第一个电脑生成的角色、第一个电脑三维角色、第一次用电脑成功模拟了人类的皮肤。数字技术的应用,也意味着影视剧生产的历史面目正被完全改写,当今的电影是电脑工程师完全介入的时代。尤其是3D电影,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的联系已经无法分割,并直接影响后期制作的效果。

关于舞台:一部无关生平经历、旨在诠释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时间理论”的歌剧, 一台音乐、背景甚至环境都随着演员舞蹈而随之情绪化的舞剧,都在颠覆我们对舞台的所有认识。除了最理解艺术创作的软硬件技术的尖端发展,艺术家们更是开启了科技式的思维——他们似乎最先领悟了跨学科是未来各个领域的唯一发展趋势。小国寡民,却是大道无形,这永远是人类的完美理想。

陈婧(出了巴黎,就是沙漠),现居巴黎,新媒体人。通过对新媒体艺术的微观察,思索和分析IT科技正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状态、社会关系和并不遥远的未来。

作者自述

在巴黎,最不疲乏的事情就是看艺术。居住在这座游客如织的城市,每年判断春来秋往的一个办法,不是看人行道上梧桐树的叶子是绿还是黄,只要凭听觉就可以。漫长的冬季过后,街上那些爱大笑、说话时还带着“儿化音”的是美国人,爱逛跳蚤市场、带点大舌音的是西班牙人,爱喧嚷、总是平舌音的是韩国人......他们不同肤色、操着各国语言,从各个大洲涌来,如同朝圣一般来到这座世界的文化首都,而我就作为旁观者看着他们。

每天卢浮宫门前排队的游客,绕着金字塔蜿蜒如龙。奥赛博物馆门前,虽然还没有和莫奈来一个近距离接触,就已经有游客手捧着指南,急着寻找到心中的印象派画家。还有蓬皮杜艺术中心,古怪的管子、突兀的造型和让游客们大呼“看不懂”的收藏。但是,卢浮宫里的艺术品历史已经上千年,短的也有了几百年,就连蓬皮杜艺术中心里的展品也不下几十年,难道艺术品真的必须像美酒“越陈越香”吗?以至于,我们只能经常去到博物馆里膜拜那些早已不在人世的作者,来一场追悼会般的“生死对话”?

什么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呢?如果作品和作品之间存在差异,它们的差别仅仅在于形状和颜色的不同吗?艺术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作用,只是被当作高级装饰品,美化我们的生活吗?遗憾的是,当我们的生活早已进入到信息和科技的时代,我们可以在网上参观卢浮宫,可以在线欣赏大英博物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还停留在一支画笔和一幅画板的阶段。

而当你去审视这种被称为“新媒体艺术”的东西,才能跳出藩篱,体会到“活着的”当代艺术的精彩。这些以计算机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家们,思索的正是信息科技时代的艺术与哲学命题——除了绘画和雕塑,光线和听觉能否成为某种艺术作品?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还有舞台表演,是否也能借助计算机和新技术的力量,而前所未有的精彩?当计算机和其他高科技与人类的身体结合、与其他生命捆绑,艺术家们是不是可以像上帝造物那般创造出“赛博格”和新物种?进而,我们生活的空间,那些“建筑”会不会变得“智能”并具有生命?尤其,当传统艺术品只能像遗体一般摆在那里被静静瞻仰时,新媒体艺术也将思维的触角指向新的文化命题,我们如何与艺术进行互动?

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们正像工程师一般,重新勾勒着我们对当下和未来生活美学的憧憬,或是传递着他们对未知的忧惧,因而他们需要像达芬奇那样,既是伟大的艺术家,又是科学家,不仅会拿起画笔,还会计算机编程、会机械装置、懂得人工智能。而当艺术与科技在新的文化语境下相互增进,我们的科学家们也需要运用艺术的思维,才能让科技的世界不再冰冷、变得有体温,就像爱因斯坦所说:“这个世界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由可以由音乐的音符来组成”。

《给科技青年的文艺书》是一本通过对话,帮助文艺青年欣赏科技和帮助科技青年领悟文艺的当代艺术地图,也是一部通向未来的生活美学指南。就像巴黎这座城市双子座的分割,左岸是文艺,右岸是科技,西岱岛分流后的塞纳河水,相互仰望,奔流不息。当“文艺”这个词,在这个时代变得越来越市侩,或是越来越卑微,你并不需要抛弃她,身在科技的右岸,只需要一个投向左岸的回望,就能找到她的应然。

作品目录

载入中

热门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