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本书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具体包括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等地,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羌”为案例,深入讨论了“民族”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群的融合变迁,提炼出“一截骂一截”“毒药猫”“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分为“社会篇”“历史篇”“文化篇”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
王明珂认为,羌既是一个在他者眼中存续三千年的古老民族,又是一个族名和历史叙事在近几十年才为族人所自知的新兴民族。与所有其他“民族”一样,羌既是历史的创作物,也是历史的创作者。从汉代的河湟西羌、唐代的西山诸羌,到20世纪前半叶的羌民,以及当今的羌族,都是历史事实与历史记忆的创作物,而他们也以各种表征与行动回应主流叙事,促成种种历史事实,如中古与唐朝、吐蕃对抗,并借此完成族群的内部塑造。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与“历史”中,“羌”成为了汉藏之间模糊的、漂移的边缘。
王明珂,著名历史人类学家,1952年出生于南台湾黄埔军校旁的眷村,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1983),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1992),台湾“中研院”第30届人文社会科学组院士,曾任“中研院”史语所所长。长期从事于结合华夏与华夏边缘,以及结合人类学田野与历史文献的中国民族研究,其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遍及青藏高原东缘羌、藏、彝族地区。主要著作有《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择》《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毒药猫理论》,以及《寻羌》《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等田野杂记及随笔集。
作品目录
彩插
2021年版自序
2008年版自序:化陌生为熟悉
序
前言
文本与田野说明
社会篇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人群
一、各行政区简介
二、语言、体质外貌与文化表征:谁是羌族?
第二章 村寨与城镇生活
一、村寨聚落
二、村寨中的经济生活
三、城镇、街市与乡上
四、邻近城镇:松潘、马尔康、灌县与成都
第三章 族群认同与区分
一、婚姻与家庭
二、家族
三、村寨与其守护神
四、“羊脑壳”与“牛脑壳”
五、“尔玛”“汉人”与“蛮子”
六、“尔玛”与羌族
七、“一截骂一截”的族群体系
第四章 结构下的情感与行为
一、村寨生活中的“我族”与“他族”
二、村寨中的邻人与女人
三、社会规范、污秽与代罪羔羊
四、岷江上游村寨中的毒药猫
五、女性与猫:区分的破坏者
六、“内部毒药猫”与“外在毒药猫”
七、无毒不成寨
八、经验、历史与神话
九、“现在毒药猫少多了”
历史篇
第五章 羌族史:典范与解构典范
一、典范的羌族史
二、近代国族主义下之民族与中华民族
三、典范羌族史的形成过程
第六章 羌族史的再建构:华夏边缘观点
一、商至汉代华夏之羌人概念变迁
二、华夏边缘羌人地带之形成:东汉晚期至魏晋
三、羌人带的萎缩:汉化、番化与夷化
四、羌人带上最后的“羌人”
五、民国时期民族调查者所发现的羌民
六、华夏边缘的本质及其变迁
第七章 本土根基历史:弟兄祖先故事
一、根基历史
二、村寨中的弟兄祖先故事
三、根基历史的内在结构
四、“弟兄祖先故事”中的历史心性
第八章 羌族认同与英雄祖先历史
一、20世纪上半叶羌族认同的萌芽
二、老实的“蛮子”:周仓与孟获的子民
三、汉族的拯救者:李冰与樊梨花的后代
四、古老的华夏:大禹子孙
五、过去很强大后来被打败的羌族
六、流传羌族中的两种神话传说
七、羌族认同及其本土历史记忆
文化篇
第九章 古羌人文化:事实、叙事与展演
一、社会记忆中的古羌人文化
二、古华夏对羌文化的描述
三、文化夸耀与模仿:北川羌人的例子
四、近代羌文化探索与书写
五、近代羌民文化探索:宗教信仰
六、在差异体系中寻找相似
七、异文化书写中的华夏边缘建构与再建构
第十章 当代羌族认同下的文化再造
一、羌族本土文化建构的背景
二、羌族文化再造:语言、文字
三、羌历年与锅庄舞
四、羌族妇女服饰
五、饮食文化:北川的例子
六、天神、白石信仰、端公与祭山会
七、文化展演
结语 历史的创作物与创作者
一、华夏边缘的历史与“历史”
二、另类“历史”
三、历史与“历史”下的近代产物
四、华夏边缘的省思:人类生态观点
五、近代华夏边缘再造:由“蛮夷”到“少数民族”
六、中国民族的再思考
参考书目
谢词
2008年版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