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9
作品简介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大国脊梁》讲述了十几位不同领域的重量级或功勋级人物——钱学森、屠呦呦、张富清、钟南山、高铭暄、樊锦诗、周有光、杨利伟、査全性、胡福明、吴炯、许海峰、王昆。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时代榜样,是中华儿女尊崇和学习的标杆。这里有他们传奇人生的访问,有他们卓越成就的记述,也有他们的忠诚、执着等个性魅力的挖掘。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生动的场景,这些标志时代发展的典型事件与象征时代精神的榜样人物,激励后来人汲取榜样的力量,在民族复兴大道上砥砺奋进。
余玮,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共青团中央主管期刊《中华儿女》首席记者,《中华雷锋报》总编辑。
出版有《荣归》《邓小平的后岁月》《本色朱德》《新闻老照片的背后》《魅力雷锋》等。多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及中宣部、新闻出版署重点图书或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曾获“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等奖项,并有作品入选中学《语文》。
吴志菲,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出版有《中国高端访问》《中国作家访谈》《中南海大讲堂》《第三只眼看人居》《红色之恋》《红歌纪事》《李菲传奇》《百岁名流》《我们跨过鸭绿江》《笔杆子》《枪杆子》等畅销图书。有作品入选“年度优秀中国传记文学作品”“中直机关青年喜爱的一本书”,并获“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
作品目录
钱学森
平易、谦和、淡泊,他从不追求什么名和利
祖国与民族,一直在他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他多次“失踪”,每次“失踪”总是给祖国人民带来惊喜
他更喜欢贝多芬的作品,我俩生活得富有情趣
屠呦呦
领衔科研课题攻关
17个字给世界一个惊喜
迟到数十年的荣光
严谨而坚毅的“马大哈”
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尴尬
张富清
泛黄报功书背后的九死一生
“人民功臣”打补丁的搪瓷缸
脱下戎装依旧是一个“突击队员”
一条腿也要把位置“站正”
钟南山
艰险的抗“非典”战场上他立下赫赫“战功”
体育成为他的家庭特色
“80后”谈养生
甲型H1N1流感袭来之时
在狡猾而隐蔽的新冠病毒面前
高铭暄
风雨人生与刑法典诞生的曲折历程几乎同步
在学术和教学中坚守初心
“法”门子弟吃上刑法学这碗饭
樊锦诗
让“年迈”的石窟延年益寿
“数字敦煌”让千年敦煌“不朽”
“改革先锋”的薪火相传与最大满足
周有光
走出青果巷的大学者解读“语文”二字的由来
同两位美国名流的特别因缘
半路出家的重磅语言学家
罗马字母最终成为汉语拼音的背后
全面而科学地阐释中国语文的现代化
“元老”级的“观赏动物”原来是位“新潮老头”
生命从80岁开始
杨利伟
守望在咫尺天地间
当年想飞天的“娃娃头”成了中国日行最远者
半个“气象员”心中最为动听的“音乐”
“周末夫妻”更多的是靠电话传情
一个关外小城与遥远的太空紧紧相连
查全性
当面向邓小平建言“恢复高考”
“几句真话”让教育的春天回归
恢复高考首倡者同样反对“一考定终身”
胡福明
战斗檄文挑战“凡是派”
历史雄文引发思想理论界的“大地震”
把自己铸成学者加战士型的人才
进行理论研究就是铸造剖析社会问题的利剑
难改的是学者秉性和进取精神
吴炯
为仲裁法的出台鼓与呼
用法管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名门之后的诗意人生
许海峰
在近乎凝固的空气中缓缓地举起枪
迟到半个多小时的颁奖仪式和有“伤疤”的金牌
供销社营业员“走后门”成为专业射击运动员
平常话少又严肃的“金牌教练”亦师亦兄
摄影发烧友称读书就像射击
王昆
“金嗓子”步入西战团前后
见证经典歌剧由雏形到成型的历程
首位“白毛女”头顶上的那片“天亮了”
“歌坛伯乐”成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始作俑者”
还原“当年的味道”成为最后的心愿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