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体系:起源、转型与创新

美国金融体系:起源、转型与创新

纵览美国金融体系变迁 ,从制度的肌理观察金融规律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8.523 评价豆瓣读书

作品简介

本书介绍了从19世纪至今美国金融体系的起源、理论基础、核心模型、法规制度,以及其关键特征,如公司会计准则、美联储系统、风险管理实践,并进一步探讨了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新自由主义、货币经济学等对美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以及创新型金融产品在美国金融体系的转型中发挥了哪些关键性作用等。这些因素驱动了美国金融体系的兴起、发展、转型和创新。本书提供了过去一个多世纪美国经济学家开发的经济和金融模型的知识谱系,有助于人们对金融在美国和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凯文R.布莱恩(Kevin R. Brine)获得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MBA,同时是美国纽约大学基金会的托管人。他是一名跨界的华尔街资深人士,曾在安联资产管理集团公司旗下的贝恩斯坦投资公司担任二十余年的董事会成员和高管,该公司负责管理的资产达到2000多亿美元,他直接负责私人银行业务。他后来在一家纽约证券交易保险公司的董事会任职。

玛丽·普维(Mary Poovey),曾任纽约大学人文学科教授、纽约知识产品历史研究所所长。她的研究领域集中于18、19世纪的英国文学、历史和文化,出版的学术著作包括18世纪的英国文学和文化、文学批评史、女性主义理论和经济史。她著有多部作品,包括《现代事实的历史:财富和社会科学的知识问题》《信贷经济的类型:十八、十九世纪英国的中介价值》等。

作品目录

  1. 引言
  2. 美国金融的历史脉络
  3. 本书的四个核心概念
  4. 比肩《千年金融史》与《21世纪资本论》
  5. 为什么读者会愿意阅读本书
  6. 第一章 20世纪初美国金融的起源:美国现代大公司的兴起和联邦储备系统的建立
  7. 对美国现代大公司的估值
  8. 美国注册会计师的成长
  9. 20世纪早期的银行业和联邦储备系统
  10. 美国银行业的原则
  11. 第二章 20世纪早期的美国经济和金融理论
  12. 凡勃伦的制度主义
  13. 19世纪末期美国的新古典主义价格理论和真实的美国经济
  14. 美国早期的一般均衡理论
  15. 早期的预期模型:费雪效应
  16. 金融的视角
  17. 货币数量论和货币银行观点
  18. 弗兰克·奈特的不确定性理论
  19. 美国的公共财政:个人所得税
  20. 第三章 美国的统计和现代政府的治理
  21. 需求的统计学理论
  22. 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方法
  23. 各州数据的收集
  24. 指数构建和数据的传播
  25. 早期统计资料汇编的挑战
  26. 关于指数的争议
  27. 哈佛经济晴雨表项目
  28. 普约调查和“货币信托”
  29. 第四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金融
  30.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转型
  31. 罗斯福新政和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投机狂热
  32. 投资信托和1929年的崩溃
  33. “美国人民的新政”:全民抵押贷款
  34. 公开披露和现代公司
  35. 证券研究
  36. 股利贴现模型
  37. 第五章 美国金融:1920—1940年的股权与固定收益市场研究
  38. 美国中西部农业经济学家与偶发的连接
  39. 股票市场怀疑论与样本理论
  40. 股票预测
  41. 美国的普通股指数和固定收益久期
  42. 第六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经济的衡量和征税
  43. 凯恩斯革命
  44. 编制美国的收入和生产的总量
  45. 布鲁金斯学会和支出法
  46. 美国经济的投入—产出核算
  47.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财政政策
  48. 第七章 经济和金融的模型:1930—1940年
  49. “小模型世界”和计量经济学会
  50. 凯恩斯、希克斯和数理经济学
  51. IS-LM模型
  52. 为金融观建模:马尔沙克的“资产理论”
  53. 凯恩斯-丁伯根争论
  54. 美国经济的宏观计量模型
  55. 第八章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学:1944—1970年
  56. 战后的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
  57. 测度、货币主义、凯恩斯主义的稳定政策和增长理论
  58. 第九章 现代金融
  59.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起源
  60. 复杂理论时期
  61. 期权定价理论、金融工程和金融计量经济学
  62. 第十章 美国金融的转型
  63. 两次危机之间的时期:从沃尔克通货紧缩到雷曼破产,1982—2008年
  64. 转型的早期迹象
  65. 危机中间时期的宏观经济理论
  66. 向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转型
  67. 困境中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
  68. 最后的思考
  69. 参考文献
  70. 致谢
  71. 译后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