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如何转移

“天命”如何转移

清朝“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加载中,请稍候……

作品简介

本书指出,清朝创造出了一种新型“正统观”。清朝以前的“正统论”基本上依赖单一的儒家道德教化观念,清朝则建立起了另一种对前朝正统观的补充性诠释框架,与其“二元理政”的治理模式相互配合。而“大一统”正是正统观的首义,是王者获取“正统性”的思想与实践基础。

本书围绕“大一统”在“观念”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表现展开具体讨论。一方面探究“大一统”观的产生与演变过程及其在清代展现出的独特历史形态,另一方面探讨“大一统”观在清代政治、社会与文化实践过程中到底如何发挥其作用和影响力。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2019)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作品目录

  1. 绪论:“中国”“天下”与“大一统”比较论纲
  2. 界定“中国”不易
  3. 论述“天下”之难
  4. “大一统”之重要性何在?
  5. 本书主旨概要
  6. 第一章 清朝以前的“正统论”及其与“大一统”之关系
  7. 引言:“正统”释义
  8. “春王正月”的政治蕴意
  9. 从“说灾异”到“释符命”:方士化儒生的崛起
  10. “圣王”与“圣人”政治神话的构造与分流
  11. “天谴论”的退隐与“新功德论”的兴起
  12. “进故事”与“纪纲”重整
  13. 先“自治”后“治外”:宋代“新夷夏论”
  14. 明代“大一统”观对宋朝理学思想的继承
  15. 结语
  16. 第二章 清朝“大一统”观再诠释
  17. 引言:清帝对汉人王朝“正统观”的改造
  18. “正统观”古义解释的回归与清朝的地缘政治学
  19. 从“攘夷”到“尊王”:清帝如何解读宋明理学要义
  20. 《春秋》释读与帝王经学
  21. “公羊学”复兴与常州学派的“大一统”观
  22. 结语
  23. 第三章 “正统观”形成的内在张力:清朝“二元理政模式”与“大一统”思想
  24. 引言:清朝“二元理政”模式对辽金体制的继承性
  25. 清朝“正统”的多元特性是如何形成的
  26. 藏传佛教何以成为建构“正统性”的资源
  27. 清代边疆治理模式对前朝的继承性
  28. 清朝“正统性”特征的思想史诠释
  29. 结语
  30. 第四章 清帝的“教养观”与“学者型官僚”的基层治理模式
  31. 引言:从一道谕旨看皇权与地方官员的关系
  32. 对“教养”观念的诠释与“学者型官僚”的职能转变
  33. “学者型官僚”与基层政治执行力
  34. 教化蛮夷:从“华夷分治”到“中外一体”
  35. 结语
  36. 第五章 基层教化的转型:乡约、宗族与清代治道之变迁
  37. 引言:从一桩溺婴案说起
  38. “教化”与“治道”的演变
  39. 传统乡约模式的畸变
  40. 岭南基层乡约的军事化
  41. “宗族”构造与明清乡治格局之演变
  42. 结语
  43. 第六章 “大一统”观在近代中国的变异
  44. 引言:“大一统”观内涵在晚清的扩展
  45. “大一统”观与近代地缘政治之构造
  46. “大一统”观经学基础在近代之变异
  47. “大一统”观与近代有关“专制”问题之讨论
  48. 结语
  49. 第七章 清帝逊位与民初统治合法性的阙失
  50. 引言:“正统性”危机的发生与“合法性”建立的困境
  51. 清帝逊位前后有关统治合法性阙失的议论
  52. 从“种族论”到“同化论”:“大一统”政治理念的复归
  53. 清末民初有关科举功能的再争议及其后果
  54. 民初思想界对重构“大一统”政教关系的再思考
  55. 结语
  56. 余论:政治史研究与中国传统核心观念的当代价值
  57. “民众史观”抑或“英雄史观”?
  58. 什么是“统治”?什么是“清朝统治”?
  59. “统治”与“治理”的边界应该设在何处?
  60. 主要参考文献
  61.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