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法(第二版)

论方法(第二版)

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9.2177 评价豆瓣读书
电子书618超低4折满减每满 100 减 60活动详情

作品简介

国内社会学调查方面的经典之作,豆瓣评分9.4,增补修订第二版全新上市,访谈1300多位相关者,经验与教训、问卷和定性调查并举!

本书是关于社会学调查的实战指南,首版于2011年出版。在以译介式教科书为主导的方法领域,本书结合中国社会背景,实现了切身且反身的方法学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起,作者就中国人的性行为、性关系、性观念进行了四次全国范围内的随机抽样调查,并在多点红灯区考察的基础上访谈了1300多位相关人群,积累了大量的定量与定性调查实地经验。本书案例丰富,讲述清晰、生动、具体,经验与教训并举,被誉为“社会学调查接地气的和具有操作性的书”。

全书分为三篇,包括定量调查方法和定性调查方法方方面面的问题、社会学调查的整个过程和深入的论方法探讨。上篇首先界定了社会学问卷调查,侧重讨论了社会学调查的灵魂“元假设”和其四步逻辑操作、光谱式思维;其次分析了社会学问卷设计的初始考虑,即问卷调查做不到什么、问卷调查是要研究问题而不是描述现象、理论筛选问题、设置相关假设等,探讨了问卷设计中常见的误解、反思了设置开放题和“观念调查”问题等;最后回顾了整个调查实施过程和问卷调查的操作方法以及“过程控制”。中篇是对定性调查的切身分析,作者指出定性调查就是“谈恋爱”,阐发了“求同法”“求异法”“求全法”的三种境界,说明了对象的选择、人数问题和光谱式思维、定性调查设计,探讨了研究情境中的“人”的社区调查、研究生活中的“人”的相处调查、深度访谈、座谈会调查法。下篇是对论方法的探讨,深入分析了主体建构论、光谱式理解和研究伦理问题。

比起十年前的第一版,第二版有不少新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讨论起点,扩充了新的内容。对于想要打下坚实的调查基础,但又觉得其他的教材类图书晦涩难懂,操作性不强的新手来说,本书是你的不二之选;对于想要提高本土化调查能力,觉得国外教材里的内容不符合中国社会情况的硕博士生来说,本书是你的不二之选;对于想要提升社会学调查境界的学者来说,本书是你的不二之选。

潘绥铭,退休前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创建人。从事性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艾滋病的跨学科研究。自1985年开始在不同人群中开展性方面的社会调查,主持过数十次性社会学的定量调查,其中包括四次全国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1998年以来开展红灯区的定性调查。出版专著20余部、论文数百篇,创立了“初级生圈”“中国性革命”“性化”等基本概念,并提出社会学研究的“主体建构视角”。主持撰写《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2011)。

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现任所长。从事性/别与身体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医学社会学研究。自1999年起开展红灯区的实地研究,并长期关注对研究过程的研究。在方法领域,出版《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2018)、《我在现场》(合著,2017)、《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合著,2011),及相关方法学论文十余篇。

王东,社会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从事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学研究,承担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工作,出版《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合著,2011)。

作品目录

  1. 第二版序言
  2. 第一版序言
  3. 上篇 定量调查方法的本土论述
  4. 第一章 “社会学调查”与“元假设”的提出
  5. 第一节 社会学的问卷调查:概念的提出与操作化
  6. 第二节 “元假设”:调查问卷的灵魂
  7. 第二章 社会学问卷设计的初始考虑
  8. 第一节 问卷调查做不到什么
  9. 第二节 社会学问卷是要研究问题,而不是描述现象
  10. 第三节 理论应用:社会学问卷调查之本
  11. 第四节 设置相关假设:社会学问卷之魂
  12. 第三章 问卷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本土思考
  13. 第一节 常见的误解
  14. 第二节 设置“开放题”是一种失误
  15. 第三节 反思“观念调查”
  16. 第四节 不许事后假设,慎用二手资料来统计
  17. 第四章 随机抽样的本土应用
  18. 第一节 以社会科学为主体,发展随机抽样
  19. 第二节 “居住区”的抽样实践
  20. 第三节 抽取调查样本的本土方式
  21. 第四节 居住区指标:设计问卷时把个体复归到社会中去
  22. 第五节 网上调查是误导
  23. 第五章 调查实施过程的展现与分析
  24. 第一节 调查前的准备
  25. 第二节 调查团队的组建
  26. 第三节 本土的难点:进入现场
  27. 第四节 访谈
  28. 第五节 调查的管理
  29. 第六章 问卷调查操作方法的自荐
  30. 第一节 邀约被调查者:调查本土化的尝试
  31. 第二节 千方百计防止“假数真算”
  32. 第三节 请使用笔记本电脑来调查
  33. 第四节 多种应答率的设计与学术意义
  34. 第七章 问卷调查的“过程控制”
  35. 中篇 定性调查的切身分析
  36. 第八章 定性调查概述
  37. 第一节 文献回顾的体会
  38. 第二节 重视调查过程的展现和反思
  39. 第三节 定性调查的初始考虑
  40. 第九章 定性调查新解
  41. 第一节 “求同法”“求异法”与“个案法”的不同性质
  42. 第二节 对象选择与人数问题: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
  43. 第三节 光谱式思维
  44. 第十章 为什么设计,设计什么
  45. 第一节 理论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46. 第二节 设计之源
  47. 第三节 提出好的问题,研究就成功了一半
  48. 第四节 研究方法的设计
  49. 第十一章 社区考察:研究情境中的“人”
  50. 第一节 为什么需要社区考察
  51. 第二节 在社区考察中进行“观察”
  52. 第十二章 相处调查:研究生活中的“人”
  53. 第一节 “进入”
  54. 第二节 “切入”
  55. 第三节 耳闻、聊天、体验:共景、共述、共情的递进
  56. 第十三章 深度访谈:“深”在何处
  57. 第一节 不同的层次及其意义
  58. 第二节 访谈是共同讨论,而不是一问一答
  59. 第三节 访谈的“套路”与可能的拓展
  60. 第四节 需要被研究的研究者
  61. 第十四章 座谈会调查法
  62. 第一节 清源与正名
  63. 第二节 座谈会的元假设:为了求同还是求异
  64. 第三节 座谈会的基本要求
  65. 第四节 特点与要点
  66. 第五节 座谈会中的权势关系
  67. 第十五章 现场记录与持续分析
  68. 第一节 录音还是笔记
  69. 第二节 现场分析
  70. 第三节 综合整理与备忘录撰写
  71. 第四节 定性研究的质量判定
  72. 下篇 论方法的探讨
  73. 第十六章 主体建构论
  74. 第一节 本土调查实践的产物
  75. 第二节 理解对方的生活逻辑
  76. 第三节 主体建构论中的“性”
  77. 第十七章 对于社会学调查方法的光谱式理解
  78. 第一节 何谓真实?问卷调查与定性访谈,不分伯仲
  79. 第二节 失误:定量调查的结果,以定性资料来补充
  80. 第三节 社会学调查方法是一个光谱
  81. 第四节 走向整合:过程控制的方法论意义
  82. 第十八章 研究伦理:方法论层次的反思
  83. 第一节 研究为什么需要伦理
  84. 第二节 研究伦理的操作
  85. 参考文献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