撄心者说:论鲁迅的政治与美学

撄心者说:论鲁迅的政治与美学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427 评价豆瓣读书
加载中,请稍候……

作品简介

鲁迅作为出生在绍兴的破落户子弟,少年时代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祖父犯案入狱,父亲病故,家境败落,备受歧视,艰难的生活在他少年时代的心灵上留下了多重创伤。这样一位破落户子弟,能够成为世界级文化巨人,关键在于他离开了绍兴,生活、成长在南京、东京、仙台、北京、上海等城市之中。

对于鲁迅来说,“幼者本位”是根本性、原理性、结构性的观念,与“立人”“中间物”“进化论”“革命”等重要命题直接相关,深刻地影响着其各类话语活动。1918年开始“呐喊”的鲁迅,经过1922年《端午节》的叹息、呻吟,1926年陷于“彷徨”。不过,这一过程并非悲剧性的。鲁迅在此过程中重建了价值观,重获了主体性。

当具有投枪、匕首功能的杂文被界定为“文学”的时候,文学干预社会的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文学的功利性与艺术性达到了最大限度的统一。在此意义上,成为杂文作者,是怀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鲁迅的最佳生存方式。

董炳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东京大学文学博士(1998年),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邀研究员(2006年度)。现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著有《“国民作家”的立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2006年)、《茫然草:日本人文风景》(2009年)、《东张东望》(2011年)、《“同文”的现代转换:日语借词中的思想与文学》(2012年)、《寻访“日本老八路”》(2015年)、《鲁迅形影》(2015年)等,译著有《鲁迅〈故乡〉阅读史》(2002年)、《“建国大学”的幻影》(2004年)、《国家与祭祀》(2007年)、《蒙古新疆旅行日记》(2013年)、《何谓“现代的超克”》(2018年)等。

作品目录

  1. 例言
  2. 正编
  3. 论鲁迅的“南京记忆”——以其“自我”的形成与表现为中心
  4. 一 《呐喊·自序》中的“异地”
  5. 二 《琐记》中前行者的心迹
  6. 三 《恒训》中的医学问题
  7. 四 南京作为鲁迅“原点”的多重意义
  8. 论鲁迅对《狂人日记》的阐释——兼谈《呐喊》的互文性
  9. 一 “吃人”的二重性与普遍性
  10. 二 第五次觉醒于“吃人”
  11. 三 《狂人日记》的域外资源与尼采问题
  12. 四 “吃人/救人”话语的重组
  13. 结语 “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
  14. 幼者本位:从伦理到美学——鲁迅思想与文学再认识
  15. 一 “幼者本位”的内涵与成因
  16. 二 进化论与“幼者本位”
  17. 三 “幼者”的叙事与美学
  18. 结语 “救救孩子……”的余音
  19. 启蒙者的世俗化转向——鲁迅《端午节》索隐
  20. 一 引言:节日与鲁迅的时间感觉
  21. 二 “讽刺小说”的文体
  22. 三 贫困与经济权思想
  23. 四 与胡适的对话
  24. 结语 “呐喊”之后,“彷徨”之前
  25. 1926年:鲁迅国民性话语的展开——以“马上日记”为中心
  26. 一 引言:“日记”的可能性
  27. 二 “马上日记”中的国民性文本系列
  28. 三 对话结构的形成与对话
  29. 四 鲁迅对《阿Q正传》的再阐释
  30. 余论 鲁迅对安冈秀夫的批评
  31. 1933年:杂文的政治与修辞——论《鲁迅杂感选集》及其周边
  32. 一 瞿秋白的“政治鲁迅”建构
  33. 二 “非个人作者”的诞生
  34. 三 杂文文体之于鲁迅、瞿秋白
  35. 结语 “武器”与“艺术”的统一
  36. 浮世绘之于鲁迅
  37. 一 鲁迅的浮世绘收藏与相关言论
  38. 二 浮世绘非“木刻”
  39. 三 鲁迅的浮世绘鉴赏
  40. 结语 鲁迅审美观的复杂性
  41. 鲁迅视野中的亚历克舍夫木刻插图——从《母亲》到《城与年》
  42. 一 高尔基《母亲》的十四幅插图
  43. 二 《城与年》的插图与文本
  44. 三 “连环图画”的观念
  45. 结语 鲁迅的“文艺”回归与超越
  46. 鲁迅与崔万秋——兼谈两种《鲁迅全集》的相关注释
  47. 一 崔万秋的生卒年与政治身份
  48. 二 《伪自由书·后记》中的崔万秋
  49. 三 崔万秋谈鲁迅与《大晚报》的笔战
  50. 四 关于“指使张春桥围攻鲁迅”
  51. 五 未见于鲁迅日记记载的会面
  52. 副编
  53. 鲁迅的朱安,朱安的鲁迅
  54. 远远地拥抱故乡——鲁迅先生的怀乡病
  55. 鲁迅的“反传统”与“传统”
  56. 孙犁的“鲁迅遗风”与《芸斋小说》
  57. “殊途”八种,“同归”鲁迅——评“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丛书”
  58. 编后记 撄心者说,说撄心者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