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

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

“论世衡史”丛书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8.5213 评价豆瓣读书

作品简介

在专制时代的等级体系和社会关系中,贵贱之分,十分重要。所谓的“贱”,在古代的文献中有两种不同的意义:第一种含义是官民关系,以官为贵,以民为贱,以强调名器之尊;另一种含义,是指在社会上处于特别低下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没有独立人格的个人,以及由这些人构成的等级。而贱民的存在,也成为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作为一部完整意义上的清代等级制度史,《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可谓开创了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研究范式,作者融合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律学等学科知识,首次从等级视角系统探讨了贱民在清代社会中的地位以及贱民等级内的等第划分,深刻揭示了清代社会等级制度的结构状况、发展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本书对清代的奴婢、堕民、丐户、九姓渔户、疍户、乐户、佃仆等各类贱民的来源、身份特征、法律地位、社会地位,以及法律身份解放的过程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一些前人未曾论及的问题以及不同于前人的见解。本书的诸多论述,对读者了解清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固化深有裨益。

经君健,男,1932年生于北平,原籍江苏仪征。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经济系,1954年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曾兼任经济所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社会工作曾先后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秘书长、会长、名誉会长。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九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学术专业为中国社会经济史,主要研究清代社会的等级问题。主要研究论著:《试论清代等级制度》(《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于199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及经济所优秀成果奖)。《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试论地主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获1988年度第三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经君健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清朝社会等级制度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2016))。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中册(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社科院2003年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年郭沫若二等奖)。主编《严中平文集》(中国社科1996;《严中平集》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库”(2011)。

作品目录

  1. 清代的等级结构——代绪论
  2. 第一节 清代社会的一般构架
  3. 一、皇帝等级和宗室贵族等级
  4. 二、官僚缙绅等级
  5. 三、绅衿等级
  6. 四、凡人等级
  7. 五、雇工人等级
  8. 第二节 贱民等级
  9. 第一章 清代的奴婢法
  10. 第一节 主奴法
  11. 一、主人与奴婢法律地位的不平等
  12. 二、奴婢在主人家族中的法律地位
  13. 三、奴婢属于贱民等级
  14. 第二节 逃人法
  15. 一、逃人法的产生
  16. 二、逃人法的核心内容
  17. 第二章 清代奴婢的来源
  18. 第一节 战俘
  19. 第二节 被官兵掠卖的良民
  20. 第三节 被领取的孤儿
  21. 第四节 被遣发的罪犯
  22. 第五节 投充人
  23. 一、圈地与投充
  24. 二、投充、投靠与投献
  25. 三、投充人的法律地位
  26. 四、顺治年间关于投充的辩论
  27. 第三章 庄头和壮丁
  28. 第一节 庄头的法律地位
  29. 第二节 所谓“壮丁”
  30. 第三节 奴仆壮丁的法律地位
  31. 第四章 官衙中的奴仆
  32. 第一节 家人和长随
  33. 第二节 衙役、捕役和仵作
  34. 第五章 清代的奴婢买卖
  35. 第一节 有关买奴的规定
  36. 一、准许凡人占有奴婢
  37. 二、买奴的规定
  38. 第二节 奴婢买卖
  39. 一、准许买卖凡人为奴婢
  40. 二、人贩与人市
  41. 第三节 红契奴婢与白契所买之人
  42. 第六章 清代奴婢脱离主家的法律
  43. 第一节 奴婢赎身
  44. 一、红契奴婢赎身的条件
  45. 二、白契所买之人赎身的条件
  46. 三、赎身奴婢及其子孙的法律地位
  47. 第二节 奴仆开户
  48. 一、旗下奴仆开户的条件
  49. 二、开户人及其子孙的法律地位
  50. 第三节 奴仆放出
  51. 一、旗下奴仆放出的条件
  52. 二、放出奴仆及其子孙的法律地位
  53. 第七章 清代奴婢的特征和奴婢政策的发展
  54. 第一节 清代奴婢的特征
  55. 第二节 清代奴婢政策的发展
  56. 第八章 特定地区的贱民
  57. 第一节 堕民、丐户
  58. 第二节 九姓渔户
  59. 第三节疍户
  60. 第四节 乐户
  61. 第五节 乾隆三十六年条例
  62. 第六节 佃仆
  63. 结论
  64. 第一节 清代贱民等级的特点
  65. 第二节 贱民等级的存在是封建国家的普遍现象
  66. 第三节 清代等级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67. 再版后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