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

李欧梵、黄克武、余新忠诚意推荐,揭开催眠术的神秘面纱,书写近代中国精神与科学的另类历史。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9276 评价豆瓣读书

作品简介

缓解病痛、戒断烟瘾、感化罪犯、特务侦查……百年前,催眠术曾席卷中国上下,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医疗、科技、实业、教育、政治等各领域,不仅是供人娱乐的奇观,还被赋予更多时代任务。

在这个世纪转换的动荡年代,西方催眠术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并在各个阶层传播开来,师生、警察、军人、商人、职员、心理专家等各色人物积极实践,主动参与催眠知识的建构,学院与民间的声音相互竞逐,呈现对“科学”的多元解释,也形塑了当时的科学文化氛围。作者指出,时人对催眠术的理解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之后华人社会的心理学、精神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历史、语言、制度和知识的准备;同时,在晚清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国人通过催眠术形塑自我,想象符合时代所需的理想新人。

张邦彦,毕业于台湾阳明大学医学系、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曾为台大医院住院医师,现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心理科学史、医疗史、东亚近现代史、科学哲学、科技与社会研究等。

作品目录

  1. 序一 复调视野下的催眠术
  2. 序二 精神与科学的另类史
  3. 第一章 导论
  4. 一、楔子
  5. 二、什么“科学”?谁的“科学”?
  6. 三、大众科学史的视野
  7. 四、大众科学意义下的西方催眠术
  8. 五、催眠术与近代东亚
  9. 六、全书安排
  10. 第二章 惊奇与忧惧日常生活中的催眠术
  11. 一、电磁化身体观的浮现
  12. 二、新式出版物中的催眠术
  13. 三、催眠术的展演
  14. 四、讲习所的设立与政府的压制
  15. 五、思想性的线索:群众心理学和“暗示”观念的兴起
  16. 六、经验性的线索:犯罪事件的指证与文学的再现
  17. 七、历史性的线索:失魂与附身的恐慌
  18. 八、小结
  19. 第三章 机构的发展催眠学会活动中的商业、政治与科学
  20. 一、前言
  21. 二、精神疗法的兴起
  22. 三、催眠学会简史
  23. 四、催眠学会的市场经营
  24. 五、催眠学会的政治操作
  25. 六、催眠函授中的“商业交易”与“互惠交换”
  26. 七、规范下的人与物
  27. 八、小结
  28. 第四章 心理知识的分化催眠学会、灵学会与学院心理学
  29. 一、前言
  30. 二、催眠学会的灵学主张:“生机论”与“机械论”的思维
  31. 三、灵学领域的竞争者们
  32. 四、回到早年Psychological与Psychical的孪生关系
  33. 五、学院心理学与灵学的冲突
  34. 六、一场《新青年》上的直接对话
  35. 七、从科玄论战思考“精神”与“科学”的关系
  36. 八、小结
  37. 第五章 结论
  38. 一、谱写近代中国科学史的复调
  39. 二、界限划分、知识分化与自我的形塑
  40. 三、过去与未来
  41. 后记
  42. 参考文献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