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
思想剧场
作品简介
社会理论对历史学家来说有什么用?历史学对社会理论家又有什么用?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史学家,伯克在此书中对这两个乍看简单的问题作了清晰有力、影响深远的回答。这个经典文本的第2版作了修改和更新,伯克重新检讨了历史和社会科学这两个领域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最近几十年间的初步交汇。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的第2版将会通过挑战对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之角色的当下定位,继续激励学生和学者跨越学科边界。
彼得·伯克,出生于1937年,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剑桥大学文化史荣休教授、伊曼纽尔学院研究员。已出版《意大利文艺复兴》(1972);《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1978);《历史学与社会理论》(1991);《制造路易十四》(1992);《知识社会史》(2000);《图像证史》(2000);《什么是文化史》(2004);《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2004);《文化杂交》(2009)等多部著作。
译者:李康,出生于1971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曾任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太古/国泰基金)、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福特基金会)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西方社会学理论、历史社会学、文化社会学。译有《社会学的想象力》《反思社会学导引》《论基督君主的教育》《法国社会理论》《教育思想的演进》等20余种著作。
作品目录
前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章 理论家与史学家
一 聋子之间的对话
二 史学与理论的分野
三 对过去的摈弃
四 社会史的兴起
五 理论与史学的会聚
第二章 模型与方法
一 比较
二 模型与类型
三 计量方法
四 社会显微镜
第三章 核心概念
一 角色与展演
二 性与性别
三 家庭与亲缘关系
四 共同体/社区/社群与认同
五 阶级与地位
六 社会流动与社会区隔
七 消费与交换
八 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
九 庇护人、受护人与腐败
十 权力与政治文化
十一 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
十二 中心与边缘
十三 霸权与反抗
十四 社会抵抗与社会运动
十五 心态、意识形态与话语
十六 传播与接受
十七 后殖民主义与文化混生性
十八 口传性与文本性
十九 神话与记忆
第四章 核心问题
一 理性与相对主义
二 共识与冲突
三 事实与虚构
四 结构与行动者
第五章 社会理论和社会变迁
一 斯宾塞的模型
二 马克思的模型
三 第三条道路?
第六章 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
一 去稳定化
二 去中心化
结论
书目
索引
译后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