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与自我

敏感与自我

追溯自我与社会的敏感化历史进程回应当下女性主义、身份政治议题 寻找自我与他人、世界的合理界限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8.5910 评价豆瓣读书

作品简介

★追溯自我和社会的敏感化进程,寻找当今对立的根源。作为德国新生代哲学家,面对冲突不断的现代危机,作者后退一步,从中世纪到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去探索自我和社会的日益敏感化,探究为何将人们彼此联结的敏感逐步变成了割裂社会的力量。

★以敏感为切口,重新思考女性主义、身份政治议题。从中世纪嗜好杀戮的骑士到当下对语言敏感的女性主义者,从18世纪小说中引得读者落下“甜蜜泪”的女主人公到今天的#MeToo运动,从托克维尔悖论到现在的种族议题,围绕“敏感”,作者带我们换一个视角看待当下社会议题。

★聚焦敏感,了解不同时代思想家如何回应社会问题。从中世纪到现代,我们跟随关注文明进程的诺贝特·埃利亚斯去看自我日益敏感化带来的社会进步,跟随卢梭和18世纪的文学家去看共情之于人的意义,跟随尼采和列维纳斯去体会从伤口中产生的力量与因伤口产生的情感的力量,跟随弗洛伊德和容格尔去分析战争的创伤,于巴特勒与欢迎社会敏感化的莱克维茨的思想碰撞中去看现代社会因语言、独异化造成的伤痛。

★不只面向高敏感性人群,更是所有人的共鸣指南。进入当代社会,作者从敏感性与独异性的关系入手,分析在独异性社会,人们如何保持道德、心理、生理的敏感性,阐述高度敏感的缘由,给所有人包括高敏感性人群提供一片共鸣绿洲。

★在过度刺激和强调距离的过去与当下,找回得体感。在我们牢牢紧盯电子屏幕无暇感知他人与环境时,在一场肆虐全球的疫情把我们彼此撕裂又让我们向往相互靠近时,本书带我们了解敏感性与韧性的辩证关系,找到人与人之间的得体感,敏锐地去感知世界。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忙于调整合理的限度。可以说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时候触摸变得让人厌恶?本书作者后退一步,揭示了冲突的核心:自我和社会的日益敏感化。

聚焦敏感,围绕身体、心理、道德、审美四个维度,本书介绍了从中世纪早期到现代的敏感发展史,以辩证的角度,结合不同时代哲学家、心理学家、文学家对敏感的讨论,涉及诺贝特·埃利亚斯的文明史、尼采和列维纳斯的哲学观、卢梭和塞缪尔·理查森的小说、弗洛伊德的创伤分析、巴特勒的语言行事观、托克维尔和罗尔斯的平等观等,分析当下的创伤、语言伤害、性别问题、同情的限度以及高敏感性人群,引导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分裂社会的身份政治,走出“囊泡化”的傲慢。

斯文娅·弗拉斯珀勒(Svenja Flaßpöhler),哲学博士,德国《哲学杂志》主编,“科隆哲学节”发起人之一。著有《当孩子出生后:为人父母的哲学历险》《强势女性:一种新的女性气质》《原谅:与罪周旋》《我们作为享受工作者:绩效社会的自由与强迫》《好的毒药:妒忌与爱》等。

许一诺,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德文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和德国政党政治,参与撰写《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0)》等,论文发表于《法国研究》《德意志研究》等。

包向飞,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德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德国哲学和数学哲学,著有《康德的数学哲学》《真理的痕迹》等,译有《时间的味道》等。

作品目录

  1. 译者说明
  2. 导言
  3. 社会的裂痕
  4. 主动敏感性与被动敏感性
  5. 身体、心理、道德、审美:敏感性的四个维度
  6. 本书的目的
  7. 第一章 敏感化的过程
  8. 诺贝特·埃利亚斯的文明史
  9. 敏感的自我
  10. 行为的精致化
  11. 惩戒与敏感性
  12. 高潮即转折点?
  13. 第二章 伤口的力量
  14. 韧性还是敏感性?
  15. 尼采派对战列维纳斯派的一场辩论
  16. 成问题的绝对化
  17. 敏感的韧性
  18. 有韧性的敏感性?
  19. 第三章 共情的世纪
  20. #MeToo运动之前的反性侵潮流
  21. 大卫·休谟与情感的传染
  22. 卢梭把道德女性化
  23. 萨德理解的敏感性
  24. 文明的更高阶段?
  25. 第四章 我们心中的暴力
  26. 弗洛伊德与不灭的原始性
  27. 恩斯特·容格尔的内心体验
  28. 痛苦守恒原则
  29. 惩罚的暴力
  30. 冷面具与自我甲壳
  31. 什么是受害者?
  32. 第五章 创伤与触发
  33. 有机体像一个小囊泡
  34. 受害者:从计数到讲述
  35. 从冲动到触发:创伤后应激障碍
  36. 恐痛症?
  37. 第六章 语言敏感性
  38. 语言的现实效果
  39. 德里达与巴特勒:作为抵抗的游戏
  40. 冒犯性言论
  41. 语境敏感性
  42. 语言的二义性
  43. 狂妄的要求?
  44. 第七章 共情的局限性
  45. 在不同的肤色下
  46. 关闭的自我:托马斯·内格尔与让·埃默里
  47. 受影响者的视角与立场理论
  48. 共情与失去自我
  49. 我感受到了你没有感受到的东西
  50. 感觉更强烈?
  51. 第八章 敏感性社会
  52. 高度敏感与独异者范式
  53. 共鸣敏感性
  54. 保罗·瓦莱里与安全空间
  55. “雪花”对抗“好吧潮生人”
  56. 别碰我?
  57. 第九章 保持距离的规则
  58. 现代社会对距离的渴望与人类学对触摸的恐惧
  59. 社交的规则化
  60. 最细微的振动:普莱斯纳主张的得体感
  61. 什么是合理的?
  62. 第十章 结论
  63. 托克维尔悖论
  64. 结构与个人
  65. 看待社会敏感化进程的双重视角
  66. 新联盟
  67. 致谢
  68. 参考文献
  69. 译名对照表
  70. 知识背景
  71. 1.阳性泛指、性别平等的语言与性别改写
  72. 2.多种性别
  73. 3.有毒的男性气质
  74. 4.#MeToo
  75. 5.主题标签
  76. 6.#Aufschrei
  77. 7.“说不就是拒绝”和性刑法改革
  78. 8.性革命与性解放
  79. 9.绿党的恋童癖讨论
  80. 10.女性配额
  81. 11.堕胎权与“支持生命”运动
  82. 12.认同与“身份政治”
  83. 13.“政治正确”
  84. 14.《一九八四》和“新话”
  85. 15.取消文化
  86. 16.“Nigger”
  87. 17.“黑人的命也是命”
  88. 18.觉醒文化
  89. 19.星期五为未来
  90. 20.触发警告
  91. 21.新冠疫情期间德国的防疫政策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