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增订本)

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增订本)

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书系·甲种专著·第叁号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8.8181 评价豆瓣读书
电子书618超低4折满减每满 100 减 60活动详情

作品简介

本书系台湾著名学者刘淑芬先生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本书是在原书基础上的一次重要修订。作者首先以六朝建康城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建康城的经济、社会、城市空间、居民、寺院等,并对比与洛阳城的差异,进而研究六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中古都城坊制,是一部研究六朝都城史和城市史的力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刘淑芬,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后研究员。现任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专攻中古城市史、中古佛教史和中占社会史,已出版《六朝的城市与社会》、《慈悲清净——佛教与中古社会生活》二书,及发表论文数十篇。

作品目录

  1. 总序
  2. 原序(1992)
  3. 上篇 建康城
  4. 建康与六朝历史的发展
  5. 一、六朝的立国形势
  6. 二、孙吴建都的经过
  7. 三、建康都城地位的确立
  8. 四、建都建康对六朝历史发展的影响
  9. 五、结语
  10. 六朝建康城的兴盛与衰落
  11. 一、奠基期:孙吴
  12. 二、建设期:东晋、宋、齐
  13. 三、极盛期:梁
  14. 四、破坏毁灭期:梁末、陈
  15. 六朝建康的经济基础
  16. 一、吴会财赋
  17. 二、外郡还资
  18. 三、庄园收入
  19. 四、商业利润
  20. 五、交广富源
  21. 六朝建康的佛寺与城市空间
  22. 一、前言
  23. 二、城市建设与佛寺的兴造
  24. 三、建康佛寺的空间分布
  25. 四、佛寺与建康的城市景观
  26. 五、结语
  27. 六朝建康的园宅
  28. 一、六朝园林构筑的背景
  29. 二、建康的园宅
  30. 三、园宅的分布
  31. 六朝时代的建康——市廛、民居与治安
  32. 一、人口结构
  33. 二、民居、营署与寺院
  34. 三、市场
  35. 四、住宅区划
  36. 五、行政
  37. 六、治安
  38. 东晋南朝“钟山文化区”的形成
  39. 一、秦淮南岸的乌衣巷和瓦官寺
  40. 二、刘宋的学馆与王邸——钟山文化区的初肇
  41. 三、萧齐的“西邸”与“东田”
  42. 五、钟山的文化活动内涵
  43. 五、余言
  44. 六朝建康与北魏洛阳之比较
  45. 一、前言
  46. 二、时间与空间之比较
  47. 三、都城规划之比较
  48. 四、都城风貌的比较
  49. 五、六朝建康和北魏洛阳营建之关系
  50. 中篇 社会与经济
  51. 移民潮、非汉民族和六朝商业政策的转变
  52. 一、前言
  53. 二、从北方来的新移民
  54. 三、非汉民族与六朝政权
  55. 四、商业
  56. 五、结语
  57. 三至六世纪浙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58. 一、前言
  59. 二、城市与人口
  60. 三、制造业和商业
  61. 四、农业
  62. 五、北方大族与浙东的发展
  63. 六、结语
  64. 六朝会稽士族
  65. 一、前言
  66. 二、会稽士族的谱系及其家族的兴衰
  67. 三、会稽士族在政治上的没落
  68. 四、会稽士族在经济上的强化
  69. 五、结论
  70. 六朝南海贸易的开展
  71. 一、前言
  72. 二、六朝以前的南海贸易
  73. 三、孙吴海外贸易的推展
  74. 四、东晋、刘宋与林邑的边境冲突
  75. 五、六朝的海外贸易与贸易港口
  76. 六、海外贸易对于交、广二州的影响
  77. 七、结语
  78. 下篇 中古都城坊制
  79. 魏晋北朝的筑城运动
  80. 一、前言
  81. 二、魏晋北朝筑城运动中的游牧民族
  82. 三、民间自筑的防御体系——坞堡
  83. 四、魏晋北朝的筑城
  84. 五、超大尺度的城市规划
  85. 六、结语
  86. 中古都城坊制初探
  87. 一、前言
  88. 二、北魏平城的城坊规划
  89. 三、北魏洛阳的城坊规划
  90. 四、中古城坊制出现的背景及其作用
  91. 五、余 论
  92. 中古都城坊制的崩解
  93. 一、前言
  94. 二、有关城坊制的法令及其实施的状况
  95. 三、城坊制崩坏的过程与时间
  96. 四、城坊制崩解的原因
  97. 五、结语
  98. 后记(增订本)
  99. “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书系”已出图书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