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与俗语

雅言与俗语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6.4111 评价豆瓣读书
¥22.80¥18.24
今日特价截止至:2024-04-19 02: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从秦汉到今天,我们有两千多年的汉字文化积累,其中许多聪明才智的展现、悲欢离合的体会,都能丰富我们自身的生命追求。

郑培凯是香港著名学者,多年在香港组织学术活动、策划通识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承变有深入的认识。在本书中,他从文字、诗词、绘画、昆曲入手,在语言、艺术的细微之处,让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史传统,旨在唤回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内容也许庞杂,但真要追索起来,这本书只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即古往今来的“雅言”与“俗语”。如果说文字真的有“雅”“俗”之分,追根结底,也都是仓颉惹的祸。

郑培凯,山东人,1949年随父母赴台。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于1970年负笈美国,获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佩斯大学、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教授兼主任。著作甚多,所涉学术范围甚广,以明清文化史、艺术思维及文化美学为主。著有《汤显祖与晚明文化》、《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合编)、《茶饮天地宽:茶文化与茶具的审美境界》、《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现状与讨论》、《陶瓷下西洋研究索引:十二至十五世纪中国陶瓷与中外贸易》及《陶瓷下西洋:十二至十五世纪中国外销瓷》、《在纽约看电影:电影与中国文化变迁》、《高尚的快乐》、《真理愈辩愈昏》、《树倒猢狲散之后》、《游于艺:跨文化美食》、《吹笛到天明》、《流觞曲水的感怀》、《茶香与美味的记忆》等三十余种。

作品目录

  1. 雅言与俗语
  2. 自序:都是仓颉惹的祸
  3. 每况愈下
  4. 释中国
  5. 止戈为武
  6. 选贤与能
  7. 每况愈下
  8. 雅与俗之间
  9. 雅言与俗语
  10. 醍醐灌顶
  11. 谁谓荼苦
  12. 有女如荼
  13. 莫须有与将无同
  14. 漱石枕流
  15. 谐音的纠纷
  16. 谐音的吊诡
  17. 马上弹枇杷
  18. 大事不好
  19. 别字连篇
  20. 不会写字
  21. 仓颉蒙太奇
  22. 干卿何事
  23. 中国无史诗
  24. 中学读《诗经》
  25. 读《诗经》
  26. 仲子是男是女?
  27. 有女怀春
  28. 古诗难懂吗?
  29. 啊呀也是诗
  30. 鸟鸣山更幽
  31. 诗句通不通
  32. 岐王宅里寻常见
  33. 独钓寒江雪
  34. 独钓寒江鱼
  35. 夜半无人私语时
  36. 干卿何事
  37. 懒起画蛾眉
  38. 画屏金鹧鸪
  39. 小山重叠金明灭
  40. 菩萨蛮
  41. 花面交相映
  42. 燕子楼空
  43. 女性情怀
  44. 红酥手,黄縢酒
  45. 断章取义
  46. 渔家傲
  47. 神童诗
  48. 千家诗
  49. 夹竹桃
  50. 朱熹的诗
  51. 诗的象征
  52. 海誓山盟
  53. 民歌
  54. 管道昇的情歌?
  55. 筍子学派
  56. 凤姐儿登场
  57. 说大话
  58. 叠字的技巧
  59. 天下太平
  60. 春秋的丝绸
  61. “竹林”和“七贤”
  62. 温泉可治病
  63. 三尸虫
  64. 昆仑奴
  65. 禅宗学习法
  66. 《山海经》的英译
  67. 翻译古诗
  68. 马勒与唐诗
  69. 生死存亡
  70. 信、达、雅
  71. 迷信名牌
  72. 中国的噩梦
  73. 方音难懂
  74. 一字不能易
  75. 你的家父,我的令尊
  76. 胡说八道
  77. 耳濡目染学经典
  78. 萝卜头
  79. 屈原不是韩国人
  80. 天下太平
  81. 风姿花
  82. 风姿花
  83. 宁静的艺术
  84. 昆曲几百年?
  85. 法国人看昆曲
  86. 日本人唱昆曲
  87. 覆水难收
  88. 良辰美景奈何天
  89. 前世今生紫钗记
  90. 汤显祖在北大
  91. 烧刀子与蒜包儿
  92. 昆剧武戏
  93. 京剧不带唱
  94. 张飞骂孔明
  95. 写实与象征
  96. 韩幹画马
  97. 吴昌硕作品展
  98. 吴昌硕的双钩兰
  99. 吴昌硕论刻印
  100. 黄苗子的书法
  101. 焦墨人生
  102. 马得画戏
  103. 江启明的画境
  104. 山水变奏
  105. 司徒乃锺的画
  106. 魏米尔
  107. 欧基芙
  108. 画家论画
  109. 心灵的故乡
  110. 写实与象征
  111. 有始有终
  112. 倾国倾城
  113. 痖弦的异国情调
  114. 《如歌的行板》
  115. 张爱玲的魔障
  116. 不喜欢张爱玲
载入中

热门划线

  1. 研究古汉语典籍,属于传统“小学”的范围,掉进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112 人
  2.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之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因此,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史,第一步是要有点“小学”知识。112 人
  3. 直到上了研究所,认真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必须洞彻古典文献的诠释,这才理解了“读书必先识字”的真谛。112 人
  4. 王国维曾经说,两汉的古文学家与今文学家不同,大多数是“小学家”,精通文字训诂,特重文献的考据,说的就是这么回事。112 人
  5. 因此,“中”是权力的表象,权威的中心。112 人
  6. 中國,就是权力中心的邑,就是发号施令的中央。原来,政治挂帅是古已有之。111 人
  7. 把一个与斗争、较力、征伐、战斗相关的字,提升到更高的道德范畴:止戈为武,“武”有目的性,和平止战才是“武”的真谛110 人
  8. 说成“漱石枕流”,不合常情,反倒成了千古佳句,连近代日本文豪夏目金之助都因此改名,成了夏目漱石109 人
  9. 当时人做了这么一首打油诗:“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109 人
  10. 爱森斯坦的逻辑是这样的:电影制作最重要的就是蒙太奇,就是影像的交叠,而中国文字从象形到会意,正是影像交叠,并产生新的意义。106 人
  11. 极为兴奋,说这就是干电影所追求的,把镜头捕捉的影像,一个个单一的影像,化为思想意念叙述的结晶98 人
  12. 应该是:“中国古代无印欧民族咏唱叙事类型的史诗”63 人
  13. 《诗经·郑风》里的一篇《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32 人
  14. 读《诗经》,最好就是读“文本”,先别去管古人那些高头讲章。27 人
  15. 野地里打了獐子,用洁净的白茅包好,送给怀春的少女。俊男如此引诱着她9 人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