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主干说

道家哲学主干说

陈鼓应著作集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作品简介

1990年,陈鼓应先生提出“道家哲学主干说”,引起学界很大关注。三十年来,陈先生围绕这一学说陆续发表了一些列文章,《道家哲学主干说》即是这些文章的结集。全书收文13篇,按照导言、方法论、概论、史论的结构编排,既有对道与物的关系、“理”范畴的理论模式、三玄思想的内在联系等宏观议题的整体把握,也有对郭店简本《老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王弼、周敦颐、张载等个体案例的深入分析,系统论述了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处于主干地位的学术创见。本书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具有“学术典范”意义的重要著作。

陈鼓应,1935年生于福建长汀,1949年随父母赴台,1956-1963年就读于台湾大学,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座教授”。中华书局出版的“陈鼓应著作集”系列(二十种),是他学术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现,包括《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耶稣新画像》、《存在主义》、《存在主义——从陀斯妥也夫斯基到沙特》、《春蚕吐丝——殷海光最后的话语》、《古代呼声》、《庄子哲学简介》、《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中国哲学创始者——老子新论》、《庄子的开放心灵与价值重估——庄子新论》、《管子四篇诠释》、《黄帝四经今注今译》、《易传与道家思想》、《道家易学建构》、《周易今注今译》、《道家的人文精神》、《庄子的人性论》和《道家哲学主干说》。

作品目录

  1. 《陈鼓应著作集》总序
  2. 导言 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
  3. 方法论
  4. 从“得意忘言”的诠释方法到谱系学方法的应用
  5. 一、前言
  6. 二、得意忘言的诠释方法
  7. 三、谱系学方法的应用
  8. 四、从谱系上探讨哲学史上三大重要议题
  9. 五、结语
  10. 六、后记
  11. 概论
  12. 论道与物关系问题: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
  13. 一、前言
  14. 二、老庄道的义涵
  15. 三、老子的道与物关系
  16. 四、庄子的道与物关系
  17. 五、结论
  18. “理”范畴理论模式的道家诠释
  19. 一、前言
  20. 二、庄子首次赋予“理”以宇宙论意涵
  21. 三、《说卦》“穷理尽性”在主客架构下的哲学意涵
  22. 四、王弼、郭象对于“理”的阐发
  23. 五、成玄英将“理”提升为本体论最高范畴
  24. 六、程朱理本论的提出
  25. 七、结论
  26. 三玄四典的学脉关系
  27. 一、前言
  28. 二、三玄的主题与主体思想
  29. 三、《易》古经与《老子》思想的内在联系
  30. 四、老子与易传思想发展的脉络关系
  31. 五、《彖传》的自然观及其道家观念丛
  32. 六、《系辞》的易道观及其道家观念丛
  33. 七、结语
  34. 老、庄及《易传》的重要哲学议题
  35. 一、前言
  36. 二、三玄共同的哲学议题
  37. 三、结语
  38. 史论
  39. 郭店简本《老子》所呈现的重要哲学问题
  40. 一、哲学理论的突破始于老子
  41. 二、老子“有”、“无”的本体论意涵
  42. 三、老子伦理思想的重新思考——老子仁义观的重估
  43. 四、结论
  44. 道家在先秦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
  45. 一、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特质
  46. 二、道家的思维方式成为历代中国哲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47. 三、从道论看哲学的主干地位
  48. 四、先秦道家各派的内圣外王之道
  49. 五、早期儒家的道家化
  50. 六、从哲学典籍文献看道家主干说
  51. 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道家在秦汉哲学史上的地位
  52. 一、前言
  53. 二、秦道家代表作——《吕氏春秋》
  54. 三、从司马谈《论六家要指》看《吕氏春秋》之归本于黄老
  55. 四、秦道家思想特点
  56. 五、《吕氏春秋》与《淮南子》两书思想的内在联系
  57. 六、《淮南子》宇宙论体系的建构
  58. 七、《淮南子》的主术思想
  59. 八、结论
  60. 王弼体用论新诠
  61. 一、前言
  62. 二、老子本原论至王弼本体论诠释的转向
  63. 三、老子生成论至王弼本根论的诠释
  64. 四、王弼体用观:“以无为本”及“以无为用”
  65. 五、王弼体用观中的黄老思想
  66. 六、《周易注》中的黄老治世思想
  67. 七、结语
  68. 论周敦颐《太极图说》的道家学脉关系
  69. 一、前言
  70. 二、周敦颐的道家生活意境
  71. 三、《太极图说》源自道家学脉
  72. 四、《太极图说》中的道家观念丛
  73. 五、结语
  74. 张载的理论建构及其道家观念丛
  75. 一、前言:宋初开阔学风与儒道思想会通
  76. 二、张载的气化宇宙论
  77. 三、心性学说:“心统性情”
  78. 四、“民胞物与”:融合儒道的境界论
  79. 五、结论
  80. 道家思想在现代
  81. 一、近现代道家思想的兴起
  82. 二、现代新道家的崛起
  83. 三、道家的政治智慧、人生境界及形上思辨
  84. 四、道家传统在当代复兴的契机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