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的香港
《南方都市报·深圳读本》「人文香港」专栏合集
¥1.99
作品简介
本书是发表于《南方都市报》的专栏文章合集,作者籍内地人才引进计划前往香港工作,没正经为香港做过多少贡献,倒是因为走过不少地方、住过不少逼仄的出租房及接触过形形色色的香港人,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对香港和香港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回内地工作后写成了这样一些文章。
香港离内地很近,然而又没有想象中的近;越来越多内地人来到香港,但对于香港的认识却仍然一知半解——香港人为何羞于吵架?香港幸福感最强的上班地点为何不是中环?香港女生为何喜穿裤袜?清晨的红磡为何会出现“鬼市子”?在香港没有老外的“趴体”为何是卢瑟的“趴体”?跟香港女生聊天话题为何离不开衣服包包?为何住在板间房才能感受最真实的香港?疏而不离的香港家庭关系背后又隐藏着什么?这一切的背后,是城市的鲜活还是人群的趣处?是观察的敏锐还是好奇心的不懈追逐?
林嘉文,现媒体工作者,曾于香港从事IT工作三年。
作品目录
载入中
热门划线
我觉得他们就像被困在高塔之上的长发公主,等待别人找到他们的长发——某种特定的沟通密码——以将他们拉离他们的封闭世界。22 人
堂吉诃德式15 人
欧阳应霁13 人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12 人
drymartini9 人
港漂8 人
这种尴尬和焦虑的情绪,来源于他们与香港主流社会之间的距离,由此带来的无可避免的抽离感和违和感,让他们无意中成为了香港社会的“参与式观察者”:他们径直进入香港社会的生活和文化之中,一方面得到了一个观察香港社会习俗和言行规则的内部视角,另一方面又得以以一个外部的客观的空降者身份来窥探,如是在“参与本体”与“观察本体”的不断搏击中取得平衡,消解尴尬和焦虑,同时收获五味杂陈的感受。8 人
她说既然生活在这里,就要融入。7 人
有时候戴上耳机眼睁睁地看着斑驳肮脏的天花板,我想象自己变成了那颗在黑夜中安静逃离的空调水滴。我缓缓经过了三楼的窗户,是户单身老汉,红色的灯光是他家关公像前的电子红烛光。二楼是一家关张的沐足室,昔日的老板娘和她的师奶朋友们在哗哗啦啦地砌长城。当我终于“啪”地砸落地面时,我觉得这城市很真实,就像把我拉向地面的重力一样,各种声音清脆回响。7 人
这个人群从一开始,便像《怪物大学》中不幸遗落人类世界的怪物一样,胆战心惊而又心怀期待地伸展着怪异的手脚或触须,侦查这个盘根错节的陌生城市的每个角落,找寻自己的安全位置。6 人
这就不得不提出香港人社交的一个核心特征:我称之为的“友好关系强迫症”。在交往初段至中段,他们很少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识,“求同存异”是他们的主要思路,他们害怕尴尬,难以接受矛盾,规避冲突,从而追求一种“表面的和平”。6 人
搵食啫5 人
这句话蕴含了香港人非常广泛的身份认同和价值定位,依稀能看见残留的亚洲农业社会晚期形态的精神思想,深刻反映香港人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草根核心价值观。5 人
我其实很喜欢这句话,哪怕它有些犬儒有些享乐主义,但它暗示了人们,“主动的开心”比“被动的开心”好,基于物质产生的幸福不如从心里感受的幸福持久。因此我觉得日常生活中听到香港人说这句话还是太少,可以再多说一些,再滥用一些,直到身处压力中的人们意识到:未来总值得期待,无论过程有多艰辛。5 人
这其实不是“冷漠”,而是生活在成熟社会中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是有界限的,不要随意闯入或者“关心”别人的生活,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5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