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性存存:孔门成德之学的演进

成性存存:孔门成德之学的演进

复旦哲学·中国哲学丛书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作品简介

郭店竹简的出土,提出了重建先秦儒学思想史的任务。

由于文献的匮乏和思想上的疏离,孔孟之间儒学思想史的面貌一直处于晦暗之中。战国竹简尤其是郭店竹简的出土,不但弥补了七十子文献的不足,也为其它传世文献的定位和重新理解提供了可靠的坐标。于是,这一阶段的思想史忽然之间变得信而有征。然而,出土文献的解读和传世文献的重新理解,都是极为困难之事。前者之困难,是因为两千年来无人知晓;后者之困难,则是因为经典解释史在给出前见的同时也构成了一种约束。

思想史的叙事,来自于文本的研究;文本的研究,又依赖于思想史的标尺。以文本的研究为基础,才能避免思想史的描述成为私人的臆语;以思想史的脉络为关照,才能避免文本的研究陷入支离破碎的窠臼。两者构成了彼此的约束条件。但这种约束不是消极的,它是解释方向的路标和解释有效性的标准。如果一种学说,能在强约束中实现解释上的圆融,那么它无疑是更为可信的。本书的写作,即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努力。

本书的特点,一是深入挖掘思想演进的内在线索,从孔子思想的内部引申出七十子后学的问题意识和思想线索,凸显思想史演进中一以贯之的统绪;二是抓住关键人物(颜回、曾子、子游、子思、孟子)的核心文本(《大学》《性自命出》《中庸》《五行》《孟子》)作深入的专题研究,通过对文本作如其所是的解读,刻画相关人物的独特的思想性格。故在结构上,本书采取了“以点带面”的写法,每一个专题研究都追求信实、可靠且完整,合在一起又自然构成了思想史演进的有机环节。

本书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在经典解释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对孔孟之间的思想史演进历程给出了系统而清晰的描述,为先秦儒学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儒学思想史、经典解释史的重新反思奠定了比较稳靠的基础。

何益鑫,复旦大学理学学士、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博士后,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儒家哲学、早期易学,近期关注重点为道家哲学。著有《成之不已:孔子的成德之学》《竹简〈性自命出〉章句讲疏》《〈周易〉卦爻辞历史叙事研究》等。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复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评2019年第八届“士恒青年学者”,2020—2021年度“上海社科新人”,2022届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提名奖)。

作品目录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