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郭店竹简的出土,提出了重建先秦儒学思想史的任务。
由于文献的匮乏和思想上的疏离,孔孟之间儒学思想史的面貌一直处于晦暗之中。战国竹简尤其是郭店竹简的出土,不但弥补了七十子文献的不足,也为其它传世文献的定位和重新理解提供了可靠的坐标。于是,这一阶段的思想史忽然之间变得信而有征。然而,出土文献的解读和传世文献的重新理解,都是极为困难之事。前者之困难,是因为两千年来无人知晓;后者之困难,则是因为经典解释史在给出前见的同时也构成了一种约束。
思想史的叙事,来自于文本的研究;文本的研究,又依赖于思想史的标尺。以文本的研究为基础,才能避免思想史的描述成为私人的臆语;以思想史的脉络为关照,才能避免文本的研究陷入支离破碎的窠臼。两者构成了彼此的约束条件。但这种约束不是消极的,它是解释方向的路标和解释有效性的标准。如果一种学说,能在强约束中实现解释上的圆融,那么它无疑是更为可信的。本书的写作,即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努力。
本书的特点,一是深入挖掘思想演进的内在线索,从孔子思想的内部引申出七十子后学的问题意识和思想线索,凸显思想史演进中一以贯之的统绪;二是抓住关键人物(颜回、曾子、子游、子思、孟子)的核心文本(《大学》《性自命出》《中庸》《五行》《孟子》)作深入的专题研究,通过对文本作如其所是的解读,刻画相关人物的独特的思想性格。故在结构上,本书采取了“以点带面”的写法,每一个专题研究都追求信实、可靠且完整,合在一起又自然构成了思想史演进的有机环节。
本书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在经典解释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对孔孟之间的思想史演进历程给出了系统而清晰的描述,为先秦儒学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儒学思想史、经典解释史的重新反思奠定了比较稳靠的基础。
何益鑫,复旦大学理学学士、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博士后,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儒家哲学、早期易学,近期关注重点为道家哲学。著有《成之不已:孔子的成德之学》《竹简〈性自命出〉章句讲疏》《〈周易〉卦爻辞历史叙事研究》等。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复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评2019年第八届“士恒青年学者”,2020—2021年度“上海社科新人”,2022届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提名奖)。
作品目录
导论:孔孟之间儒学思想的演进
第一章 后孔子时代
1.1 孔子的人性观
1.2 孔学的分流
1.3 曾子的传承
第二章 曾子的修身论
2.1 “三纲八目”与宋明的《大学》诠释
2.2 《大学》古义略论
2.2.1 “格物致知”以定宗旨
2.2.2 “诚意”为首出
2.2.3 “正心修身”与“修身为本”
2.2.4 首句与周文政治理想
第三章 子游的性情论
3.1 《性自命出》要论
3.1.1 作者与宗旨
3.1.2 “性”的作用与结构
3.1.3 “情”与礼乐之道的重释
3.1.4 “心术”与“情”
3.2 《性自命出》章句
第四章 子思的五行论
4.1 《五行》要论
4.1.1 作者与文本结构
4.1.2 问题意识与思想宗旨
4.1.3 始于仁(仁之思)的成德途径
4.1.4 始于智(圣、智)的成德途径
4.2 《五行》章句
第五章 子思的诚论
5.1 《中庸》文本结构的问题
5.2 《中庸》古义略论
5.2.1 中庸、中和与儒家理想
5.2.2 集大成的“诚”
第六章 孟子的性善论
6.1 孟子对子思的继承与发挥
6.1.1 《孟子》中的“五行说”与“诚”
6.1.2 孟子对《五行》的解说与重构
6.2 孟子四心说与性善论的创辟
6.2.1 从“五行”到“四心”
6.2.2 据“四心”以“道性善”
6.2.3 以“存养”、“扩充”为成德途径
6.3 小结:先秦儒家心性之学的一种可能归宿
附录:表象与真实——颜子“好学”新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