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城市内部(修订本)

走进中国城市内部(修订本)

王笛关于中国城市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总结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8.016 评价豆瓣读书
¥48.00¥28.99
我的文学书单截止至:2024-06-16 23: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本书是历史学家王笛关于中国城市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总结。该书一反作者过去实证和个案研究的风格,把历史研究的具体问题放到更抽象的层次上。宏观与微观、利用文学和图像作为历史研究资料的方法论、新文化史的取向、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以及新城市史研究的路径、城市文化与公共空间研究的基本概念、日常生活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等等,书里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本书显示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史学素养,我们得以了解王笛那些脍炙人口的专题研究后面的深层思考,让我们看到那些理论是怎样转化为实证和经典的个案研究的。在结论部分,作者比较了柯布西耶、芒福德和雅各布斯对城市发展的三种不同理念,对我们今天认识中国城市皆有非常大的启发。第一编《书写城市的日常史诗》是专为此次修订而写。

王笛,澳门大学历史系讲席教授,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

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的研究。

学术代表作有《跨出封闭的世界》、《街头文化》(中文版和英文版)、《茶馆》(两卷本,中文版和英文版)、《袍哥》(中文版和英文版)、《历史的微声》、《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著有历史非虚构作品《那间街角的茶铺》、《消失的古城》、《碌碌有为》。

其作品2005和2019年两次荣获美国城市历史学会(UHA)最佳著作奖,并获首届吕梁文学奖、单向街书店文学奖、《亚洲周刊》“2022年全球华人十大好书”等奖项。

作品目录

  1. 文前辅文
  2. 导言
  3. 第一编 书写城市的日常史诗
  4. 第一章 怎样进入中国城市内部?
  5. 告别宏大,进入城市内部
  6. 研究日常,哪里去寻找资料?
  7. 城市研究的全球视野
  8. 怎么样把研究成都和全球联系起来?
  9. 第二章 进入茶馆后,我们能看到什么?
  10. “吃讲茶”活动的消亡
  11. 茶馆中的艺人的生存状态
  12. 茶馆打麻将是日常性的回归?
  13. 按照日常轨迹的生活
  14. 虚拟空间让我们的交流更容易了吗?
  15. 第三章 现代中国的城市管理
  16. 从小政府到大政府
  17. 政府对城市社会管理的角色
  18. 少作为可能就是最好的作为
  19. 要让社会发挥活力
  20. 第四章 城市历史写作,怎样面向大众?
  21. 如何面向公众讲历史?
  22. 没有一统的范式是进步
  23. 认识现代中国的视角
  24. 第二编 新城市史的视野与方法
  25. 第五章 从宏观到微观史的城市史
  26. 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取向
  27. 从韦伯到施坚雅和罗威廉
  28. 从宏观到微观,从精英到下层
  29. 日常取向与宏大叙事
  30. 第六章 文学、图像与历史的真实
  31. 从文学看历史
  32. 从图像中找回历史的记忆
  33. 记录历史的瞬间
  34. 三幅图的故事
  35. 图像的使用及其局限
  36. 第三编 新文化史的理论
  37. 第七章 大众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
  38.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39. 大众文化与象征系统
  40. 大众宗教与民众运动
  41. 城市大众政治文化
  42. 算命和巫术与社会和政治分析
  43. 大众文化与国家权力
  44. 大众文化研究的意义与前景
  45. 第八章 新文化史和微观史的启发
  46. 西方新文化史和微观史
  47. 新文化史、微观史与中国历史研究
  48. 新文化史、微观史对我自己有关研究的影响
  49. 第四编 新城市史研究路径与概念
  50. 第九章 中国城市的政治、组织和阶级
  51. 社会共同体和城市政治
  52. 社会组织、群体和性别
  53. 工人阶级和劳工运动
  54. 城市空间的政治
  55. 新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56. 第十章 城市文化与公共空间研究的关键词
  57. 地方与国家、地方文化与国家文化
  58. “公”与公共空间
  59. “街”“邻”“社”与公共空间
  60. 日常生活与大众文化
  61. 下层民众、改良精英和地方政治
  62. 第五编 公共空间与公共领域
  63. 第十一章 中国城市的公共领域
  64. 近代精英活动与公共领域
  65. 国家权力和公共领域
  66. 公共空间的信息传播
  67. 公共空间的言论
  68. 关于公共领域的讨论
  69. 从物质的到社会的公共空间
  70. 第十二章 公共空间、公共领域、民间社会
  71. 酒吧、阶级与族群
  72. 公共空间与公共政治
  73. 公共空间中的性别和族群歧视
  74. 改革开放与公共空间的复兴
  75. 公共领域与民间社会
  76. 结论 中国城市史研究和中国城市的未来
  77. 柯布西耶、芒福德和雅各布斯——发展现代城市的三种理念
  78.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
  79. 城市的“拆”和“建”
  80. 征引资料目录
  81. 后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