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经济通史

中国社会经济通史

中国经济史权威全汉昇先生讲授,纵论古代经济发展大势与近代工业化社会转型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作品简介

全汉昇先生曾于1967年至1968年间在香港新亚书院先后开设“中国社会经济史”与“中国近代经济史”课程。作为经济史研究的权威名家,全先生在对中国自远古直至近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分析中,以宏大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征引了丰富的史料和详尽的数据,并引入了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以西方社会及其经济状况为参照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对历代人口变化、农业生产、财政税制、工商贸易、货币金融、城市发展等方面的情形作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勾勒出数千年间经济发展与社会演进的大势,而且对明清直至近代的重大历史转型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剖析。本书由新亚书院毕业生叶龙先生据课程笔记整理而成,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解释与补充。

口述者:全汉昇(1912—2001),广东顺德人,历史学家、教育家、著名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专家。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潜心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是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历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及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新亚书院院长、新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其主要著作有《唐宋帝国与运河》《中国行会制度史》《中国经济史论丛》《中国经济史研究》《明清经济史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论丛》等。

整理者:叶龙,香港能仁书院前院长、能仁哲学研究所及中国文史研究所前教授及前所长。新亚书院哲学教育系及新亚研究所毕业,曾师从钱穆多年。后获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系荣誉文学士、教育文凭,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著有《桐城派文学史》《桐城派文学艺术欣赏》《中国古典诗文论集》《王安石诗研究》《孟子思想及其文学研究》及《中国、日本近代史要略》等。

作品目录

  1. 导论 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方法
  2. 一、什么是“经济史”
  3. 二、为什么要研究经济史
  4. 三、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
  5. 第一章 古代社会经济概况
  6. 一、传说中的古代社会经济
  7. 二、从考古学所见的古代社会经济
  8. 三、殷商社会经济概况
  9. 四、周代社会经济概况
  10. 五、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概况
  11. 结 论
  12. 第二章 秦汉社会经济概况
  13. 一、秦代社会经济概况
  14. 二、汉代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动
  15. 三、汉代农业情形
  16. 四、汉代工业情形
  17. 五、汉代的商业与货币
  18. 六、汉代的财政与租税
  19. 七、汉代的社会阶级
  20. 八、王莽的改革
  21. 九、东汉的地主阶级政权与大家族制度
  22.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转变
  23. 一、豪家大族
  24. 二、佛教寺院
  25. 三、屯田与均田
  26. 第四章 隋唐宋社会经济概况
  27. 一、户口情形
  28. 二、隋代社会经济概况
  29. 三、经济中心之南移
  30. 四、唐宋运河情形
  31. 五、唐宋商业与国际贸易情形
  32. 六、唐宋时的城市
  33. 七、唐宋工业情形
  34. 八、唐宋货币情形
  35. 九、唐宋的田制与农业
  36. 结 论
  37. 第五章 元代社会经济概况
  38. 一、元代之海运
  39. 二、元代之货币
  40. 第六章 明代社会经济概况
  41. 一、明代人口情形
  42. 二、明代农业情形
  43. 三、明代工业情形
  44. 四、明代商业与国际贸易情形
  45. 五、明代货币与财政情形
  46. 第七章 清鸦片战争前的经济概况(1644—1840年)
  47. 一、清代人口情形
  48. 二、清代农业情形
  49. 三、清代国内外贸易情形
  50. 四、清代财政情形
  51. 结 论
  52. 第八章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历史
  53. 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三个阶段
  54. 二、中国近代工业化成绩不如理想的原因
  55. 出版后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