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罪治理50讲

轻罪治理50讲

刘哲作品,法治启蒙的另一种可能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作品简介

治理轻罪的过程,也是社会治理的过程,因为犯罪一定是社会机体最严重的一种病灶,司法机关通过对这种病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就可以实现社会的整体健康。或者说通过轻罪治理对社会进行定期体检,从而对社会发展规划、运行、管理提出系统的优化方案,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治理,促进社会的精治、共治、法治。

刘哲,北京市人民检察院首批入额检察官。2021年入选全国检察机关普通犯罪检察人才库;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首批“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师资名录;办理山西溃坝案;设计并组织研发刑事公诉出庭能力培养平台。起草《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公诉案件起诉书制作的规范意见(试行)》,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全文转发;组织设计的捕诉一体和认罪认罚版审查报告模板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推广,纳入统一办案系统2.0文书模板库;撰写的出庭意见书获评2022年度全国检察机关刑事检察优秀释法说理法律文书。受邀在全国检察机关第十期、第十一期优秀公诉人高级研修班,全军检察机关公诉工作会议暨新修改《刑诉法》培训班,全国公安机关打击药品安全犯罪专题培训班,河北、山西、江苏、广东、海南等省级检察机关,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围绕刑事检察相关内容授课。

著有《检察再出发》《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法治无禁区》《司法观》《法律职业的选择》《司法的趋势》《司法的长期主义》《认罪认罚50讲》《正义感》《司法与责任》《司法观·日知录》《法律人的同理心》。

作品目录

  1. 序 言
  2. 轻罪为什么要治理?
  3. 第一章 刑事政策
  4. 犯罪和治理
  5. 个案查处与综合治理
  6. 轻罪治理不是只用较轻的刑事手段就行
  7. 政策和法律怎么把握?
  8. 宽是主流?严是主流?
  9. 犯罪能不能被消灭?
  10. 刑事政策的连续性
  11. 刑事政策的调整
  12. 第二章 治罪问题
  13. 轻罪如何严治?
  14. 暴力犯罪的羞辱性
  15. 犯罪黑数
  16. 警惕收押反制羁押
  17. 从实际出发
  18. 判实刑就一定要羁押?
  19. 凭什么不羁押不收案?
  20. 送案还需送人?
  21. 续保与续押
  22. 取保期限与诉讼期限
  23. 刑事政策与行政政策
  24. 换保的意义?
  25. 第三章 治理问题
  26. 检察建议是社会治理的杠杆
  27. 司法与城市治理
  28. 诉源治理与溯源治理
  29. 治理“黑色金融体系”与治理犯罪
  30. 从地理的维度发现监督和治理线索
  31. 轻罪治理电子地图的应用前景
  32. 小案与小事
  33. 很多小案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34. 第四章 类案研究
  35. 打通代驾的“最后一公里”
  36. 如何确保代驾泊车到位?
  37. 超市盗,商超是否有责任?
  38. 漏扫率与超市盗
  39. 自助结账盗窃需要治标更要治本
  40. 漏扫盗窃与夹带盗窃是否具有同质性?
  41. 是谁打开了“超市盗”的潘多拉魔盒?
  42. 超市盗的衍生犯罪治理
  43. 为什么超市盗增多,自助收银机却有增无减?
  44. 关系之骗
  45. 情感之骗
  46. 第五章 去标签化
  47. 法定不捕后也应允许制发检察意见书
  48. 轻罪前科消灭与犯罪记录封存
  49. 废除前科的“株连”效应
  50. 抓住犯罪人的软肋?
  51.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株连”合理?
  52. 犯罪人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吗?
  53. 所谓黑钱供养
  54. 为什么要关注前科株连?
  55. “斩草除根”:株连说的社会心理
  56. 反对刑罚万能论
  57. 刑罚并不是一棒子打死
  58. 后 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