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0
作品简介
本书系《中大史学文丛》之一种,该《文丛》出版中山大学历史研究领域知名学者的专题著作及最新研究成果的结集。本书由作者近年研究孙中山的一些成果结集而成,分为六个专题:共和背景下的“形象”与“世相”、临时大总统的“难事”与“小事”、建设考量中的“政治”与“社会”、台湾光复声中的“国父”与“主义”、现代中国的新力量与新路径、新世纪孙中山研究的史料与史学。本书集中围绕孙中山对于现代中国的理想、实践和影响,就学术界研究较为薄弱的专题进行考察,客观评述孙中山对于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努力、贡献及其现实意义。试图在新史料挖掘和旧史料深度解读的基础上,推动孙中山研究的新进展。
赵立彬,男,1967年生,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民族立场与现代追求:20世纪20—40年代全盘西化思潮研究》(三联书店2005年)、《孙中山事实编年(第三卷)》(中华书局2017年)等。
作品目录
《中大史学文丛》编辑说明
一、共和背景下的“形象”与“世相”
《北华捷报》眼中的临时大总统
一、聚焦孙中山
二、对于临时大总统的期待与担忧
三、临时大总统与外人的互动
四、离职的大总统
孙中山往来函电所见辛亥革命前后的思潮与心理
一、函电中的强国梦
二、新国民,新责任
三、公义和民权的话语
翠亨孙中山故居藏档中的革命时期世相百态
一、趋附、自荐与诉求
二、普通人的新思想、旧思想
三、一个外人的共鸣与交际
二、临时大总统的“难事”与“小事”
临时大总统的困厄与应对
一、艰难时局
二、对外借款中的威信损失
三、与舆论界的冲突
四、议会政治操作上的失当
民国初年孙中山对名誉事件的反应
一、孙中山的个人形象与声誉
二、临时大总统任上的辩护和处置
三、卸任临时大总统后对个人名誉的捍卫
民国初年孙中山对革命参与者的抚恤与安置
一、追悼烈士
二、抚恤遗属
三、慰劳、稽勋与安置
三、建设考量中的“政治”与“社会”
从“立础”视角看民初孙中山思想的转变
一、卸任临时大总统后的思索
二、在民间培养势力
三、平民政治的经济基础
孙中山政治设计中的社会建设考量
一、以社会建设为目标
二、地方自治、革命程序与均权主义
三、艰难实践中的苦心孤诣
孙中山对中国社会管理的政治考量
一、对清末民初社会管理的批判
二、“取法乎上”的社会行政管理构想
三、“将党放在国上”
革命话语与家国观念
一、从家族、地方、团体到社会
二、为同志作谱序
三、革命观、家族观与国族观
四、台湾光复声中的“国父”与“主义”
节日的寄托
一、密集的节日与“国父”的频繁“出场”
二、以孙中山纪念空间联系的节日和庆典
三、纪念、庆典中的 “国父”与国家意识
台湾光复初期孙中山形象的民间塑造
一、面向民间的宣传和官办舆论的灌输
二、民办报纸的积极响应与承接
三、孙中山形象在民情诉求中的借助和利用
台湾光复初期三民主义的知识推广
一、建设“三民主义模范省”的预备与启动
二、知识推广中的官民互动
三、从“三民主义”到“三眠主义”的转换与坠落
五、现代中国的新力量与新路径
孙中山、广州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一、与孙中山的合作与中共革命重心南移
二、广州成为革命中心
三、孙中山逝世后广州在革命中的持续重要性
革命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广州时期”
一、中国共产党广州时期的阶段独特性
二、中国共产党广州时期与新的革命力量的壮大
六、新世纪孙中山研究的史料与史学
新世纪中国大陆的孙中山研究代表性著作和资料述评
一、《孙中山志》:孙中山研究成果总结的新形式
二、两部《孙中山评传》:孙中山学术传记突破的尝试
三、《孙中山全集》的增补:艰难而似无止境的努力
四、《各方致孙中山函电汇编》:整体性研究资料的扩展
公私藏档中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史料挖掘
一、公私藏档是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料的“富矿”
二、公私藏档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研究价值重大
三、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高效释读、勘订和整理
后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