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胥斯原: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作品简介
本书继承了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博衣凌学派”的理论和方法,以民俗乡例证史,以实物碑刻证史,以民间文献证史,并结合生活史、宗教史、家族史与思想史,尝试进行科际整合之史学范式的写作。作者立足于“大历史”和“区域史”的双重视野,将风水知识一实践视为南方乡土社会的文化系统和民众的生活方式,借此“再现”一般性的风水知识、观念和信仰在长时段的社会结构变迁中所塑造的文化图像和生活场景。近世以来,南方乡土社会的秩序构建和乡族共同体的持续发展,一直受到民俗化、仪式化的术数记忆的深刻影响。风水术数作为一种竟争性的精神力量反复刺激了地域各阶层在社会流动方面的文化想象和可能机会。透过风水术数这一面镜像,我们可以从中反思中国“连续性文明”何以可能、何以生长。“术数中国”(冷传统)与“礼义中国”(热传统)堪称“文明中国”铜板的阴阳两面,一直纠结并左右着我们的历史心性、文化记忆和行为选择。
处在人类世(Anthropocene)的历史进程之中,源自中国传统“生生(善生)”存有观的风水术数,何尝不是一种文明的“提醒”与“告诫”?当它可计算和可实操的技术层面的功能与意义日渐褪色,而主要作为天地人神“诗意栖居”的“超越性传统”和“精神性力量”来凸显此在的意义的时候,当下的我们,如何直面内在化于我们自身历史的“冷热传统”?本书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历史人类学的纵深视角。
陈进国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院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宗教学会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学会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创办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核心集刊《宗教人类学》,主编《中国宗教报告(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宗教蓝皮书》等。
陈进国教授主要从事宗教人类学和中国民间信仰、民间宗教领域的学术研究。著有《隔岸观火:泛台海区域的信仰生活》《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南海诸岛庙宇史迹及其变迁辨析》等。
作品目录
引言
导论 一个中国“冷传统”的探寻与反观
第一节 学术史回眸
第二节 问题与路径
第三节 生生:风水宇宙观与风水社会
上篇 风水信仰与乡族社会的文化统合
第一章 在地社会的发展与丧葬文明的风水遗存
第一节 衣冠南渡:墓葬文明的术数沉淀
第二节 因土成俗:丧葬明器制度的一体化
第二章 “中国”意识的地方记忆与风水的文明隐喻
第一节 在地意识的形塑与地域空间的风水想象
第二节 建构正统性:地方风水故事的文化母题
第三章 汉人的迁流模式与乡族社会的风水动力
第一节 风水术数的催化与乡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节 乡族社会的迁流与风水的理想世界
第四章 风水资本的整合与乡族社会的宗族发展
第一节 风水信仰与庄氏家族的系谱认同
第二节 风水信仰与丁氏家族的文明儒化
第五章 风水资源的交易与乡族社会的秩序构建
第一节 风水选择惯习与家族的自我协调机制
第二节 祖墓风水合约与宗族共同体的形象塑造
第三节 风水资源的争夺与乡族社会的治理脉络
第六章 风水话语的构建与乡族士绅的文化情结
第一节 乡族士绅与地方学场的风水营造
第二节 乡族士绅的风水取向与地方社会发展
第三节 “儒理”风水观与乡族士绅的实践伦理
下篇 风水信仰与地域社会的民俗记忆
第七章 风水宗派的知识谱系及其地域化形态
第一节 理气派的术数实践及其地域传布
第二节 形法派的拟像化表述及其意义想象
第三节 风水宗派的折中取向及其地方实践
第八章 地域文化网络与风水术数的传播渠道
第一节 安镇符咒与风水术数的传播
第二节 寺庙抽签与风水术数的传播
第三节 扶乩降卜与风水术数的传播
第四节 选择通书与风水术数的传播
第九章 祭祀礼仪与风水观念的民俗传承
第一节 竖造仪轨与风水观念的民俗传承
第二节 丧葬仪轨与风水观念的民俗传承
第十章 祖先崇拜与墓葬纪念物的风水象征
第一节 骨殖替代物与墓葬风水的意义传承
第二节 坟墓形制的符号化及其风水象征
余论 术数中国:我们如何解释和理解“风水”
第一节 华夏化与乡族化:风水作为社会文化资本
第二节 术数化与理性化:风水作为纵贯的文化体系
第三节 造化与异化:风水作为象征意义图式
附录
附录一 福建出土的买地券文本摘抄
附录二 石敢当点眼科科仪文书摘抄
附录三 明清时期福建风水示禁碑文摘抄
附录四 福建风水诉讼案例谱牒资料摘抄
附录五 《晋江古檗山庄题咏集》拓本摘录
主要参考文献
增订版说明
专家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