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的深意
聚焦当代文学现场“人也许不认识人,但灵魂认识灵魂。”人格仍然是最重要的写作力量,诚实是批评最大的公正
¥42.00
加载中,请稍候……
作品简介
本书置身文学现场思考文学创作与批评,分文学的召唤、个体的凝视、小说的目光、批评的伦理四个部分,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文学批评等诸多文体,全面呈现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新世纪文学的鲜活灵动和利弊得失。作者秉持“文学与生命互证”的价值立场,看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人格张力,视野开阔而深邃,行文清醒而警觉。在他的笔下,文学事关现实、语言、想象力、技巧,更事关主体、心灵、人格和边界,因而他的文学评论是可读可感、可思可想的,更是有温度有态度、有能量有生命的。
谢有顺,男,汉族,1972年7月生,福建长汀人。1998年2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获评一级作家,2006年起,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0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9),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0),广东省文化领军人才(2011),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2015),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2)。兼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和文化批评研究。
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发表学术论文三百多篇。著有《成为小说家》《散文中的心事》《文学的深意》等著作二十几部,主编《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中国当代作家论》等丛书多套。曾获冯牧文学奖、中国文联“啄木鸟杯”优秀论著奖、人民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等多个奖项。
作品目录
一 文学的召唤
文体也是作家思想的呈现
存在一种令人愉悦的“文学性”吗?
召唤一种新的现代小说
肯定中国当代文学也需勇气
文学写作中的南与北
谈谈“新南方文学”的文化地理
二 个体的凝视
思想着的自我——论韩少功的写作观
感觉的象征世界——《檀香刑》之后的莫言小说
“写一切”的雄心及其实现方式——论于坚散文
阿来的写作及其超越性跋涉
灵光消逝年代的文学讲述——论张者小说
对自我与世界的双重确证——论徐则臣的写作观
三 小说的目光
思想与生活的离合——论《应物兄》
从苦难中眺望——论《惊蛰》
日常生活令人惊骇的一面——论《回响》
受难者的精神启悟——论《镜中》
从声音出发的写作——论《金墟》
终归是无处安身——论《河山传》
四 批评的伦理
孙绍振的思想核仁
成为一个创造者——我所理解的陈思和
现代学术视野里的陈晓明
对人心和智慧的警觉——论李静的文学批评
批评如何立心——论胡传吉的文学批评
他关注沉默的大多数——论柳冬妩的文学批评
如何批评,怎样说话?
人格仍然是最重要的写作力量(代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