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之少年:梁启超传

少年中国之少年:梁启超传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031 评价豆瓣读书
¥29.40¥16.56
今日特价截止至:2024-06-28 02: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本书是抗日战争时期吴其昌为恩师梁启超所撰写的传记。当时吴氏担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随校西迁四川乐山,患肺病而咯血,仍强自振作,应约著作此书,写到一半就去世了。但这半部《梁启超传》,数十年来影响着无数读者。陈寅恪读后感慨颇深,特为撰写文字一篇。

该书虽然是梁启超的传记,但着眼广大,不是汲汲于记录传主的生平而已。它以开阔的眼界和充沛的感情,为后人走进梁启超的历史和精神世界提供了很大便利。

吴其昌(1904-1944),字子馨,号正厂,浙江海宁人。毕业于清华国学研究院,是王国维和梁启超的得意门生,历任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教授、系主任。他曾豪言:当代学者称得上博极群书者,一个梁任公,一个陈寅恪,一个唐兰,一个我。其主要著作有《梁启超传》《金文历朔疏证》《金文氏族疏证》《殷墟书契解诂》《朱子著述考》《宋元明清学术史》《北宋以前中国田制史》等。

作品目录

  1. 第一章 一世纪来中国之命运——从鸦片战争至梁氏诞生的前夕
  2. 第一节 绪 说
  3. 第二节 梁氏生前中国一般的惨况
  4. 一 陷落于绝望的深渊
  5. 二 天灾·人祸
  6. 三 道德的堕落
  7. 四 思想的颠倒
  8. 五 民智的固陋
  9. 六 社会的腐化
  10. 七 太后的奢靡
  11. 八 朝廷的昏庸
  12. 九 外交的腐败
  13. 一〇 军队的黑暗
  14. 一一 实业的丛弊
  15. 一二 贪污的普遍
  16. 第三节 梁氏生前中国一般的教育状况
  17. 一三 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18. 一四 青年教育是怎样的
  19. 一五 官办“洋学堂”是怎样的
  20. 第四节 梁氏后来对于祖国命运的影响
  21. 一六 文体的改革
  22. 一七 报纸的改革
  23. 一八 新兴各报述评
  24. 第二章亡国景象与维新初潮——从梁氏诞生至戊戌政变
  25. 第五节 综 叙
  26. 第六节 亡国现象的种种——梁氏生后的中国惨况
  27. 一九 祸根的溯源
  28. 二〇 延续的天灾人祸
  29. 二一 此年的国际形势及世界大势
  30. 二二 中国遭受瓜分的“史迹表”
  31. 二三 帝俄侵华的阴谋
  32. 二四 暴日蓄志亡华的野心
  33. 第七节 梁氏幼年的家庭生活及家乡环境
  34. 二五 镌留着悲壮史迹的“崖山”熊子乡
  35. 二六 祖榻上的口训
  36. 二七 开始离乡——睁开眼睛了
  37. 第八节 康梁会接——关于思想、学术、政治的渊源
  38. 二八 康有为氏的速写
  39. 二九 万木草堂的内容
  40. 三〇 长兴学舍的教育大纲表
  41. 第九节 梁氏独立事业的开始
  42. 三一 中国新青年的群英会——湖南新政开幕
  43. 三二 长沙时务学堂的内容及其贡献
  44. 三三 启发新智的第二步骤——创学会
  45. 三四 长沙南学会概述
  46. 三五 “明”“暗”二力的闪电战
  47. 三六 推行维新的第三步骤——办报纸
  48. 三七 强学报与时务报
  49. 第三章 维新的失败与革命的成功——自戊戌变法至梁氏亡命
  50. 第十节 促成戊戌变法的原因
  51. 三八 综述
  52. 三九 外激的远因
  53. 四〇 外激的近因
  54. 四一 内根的远因
  55. 四二 内根的近因
  56. 第十一节 戊戌政变史剧的绘影
  57. 四三 痛哭流涕时代的最后请愿
  58. 四四 新政要纲一览
  59. 四五 磨折的警报
  60. 四六 谭、袁半夜的壮剧
  61. 四七 皇帝成俘虏了
  62. 四八 废立阴谋与“单片请安”
  63. 四九 谭嗣同精忠壮烈的芳躅
  64. 五〇 千秋肃敬的刘光第父子与林旭夫妇
  65. 五一 康广仁、杨深秀、杨锐三君子的忠烈
  66. 第十二节 政变失败原因的解析
  67. 五二 由于清德宗的无权与无能
  68. 五三 康有为本身的缺点
  69. 五四 满族之嫉妒排斥汉人而破坏
  70. 五五 守旧分子的死力阻挠
  71. 附 录
  72. 三十自述(1902年)
  73. (附)我之为童子时
  74. 论中国人种之将来(1899年)
  75. 论中国国民之品格(1903年)
  76. 论独立(1903年)
  77. 服从释义(1903年)
  78. 说希望(1903年)
  79. 敬告我国国民(1903年)
  80. 余之死生观(1904年)
  81. 作官与谋生(1915年)
  82. 吾今后所以报国者(1915年)
  83. “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1921年)
  84. 为学与做人(1922年)
  85. 梁任公先生年表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