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智能型农业研究

中国气候智能型农业研究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36.66¥32.99
双11满减折上折截止至:2024-11-14 00:00:00了解详情
双11狂欢购 | 电子书4折满减每满 100 减 60活动详情

作品简介

本书介绍了气候智能型农业理念提出的国际环境,研究了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的理论依据和国际经验,深入探讨了中国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的基础、条件和困难,提出了中国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的总体构想,重点研究了对内建立粮食安全体系、对外推动积极进取的农业贸易发展战略的形势及具体对策,并在战略措施和制度保障等方面为我国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提出了具体建议。

李秀香,女,汉族,1964年2月14日出生,山东平原人。博士,教授,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带头人。

现任江西财经大学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正处);江西省高校第六批和第七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是《当代财经》和《江西财经大学学报》编委会委员;是江西省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建江西省委常委,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民建江西省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民建江西财经大学委员会主任,江西省商务厅商务咨询专家;担任《当代财经》、《天津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论文审稿专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作品目录

  1. 总序
  2. 前言
  3. 第一章 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4.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产生及其威胁
  5. 第二节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及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6. 第三节 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探索及气候智能型农业问题提出
  7. 第四节 小结
  8.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9. 第二章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
  10. 第一节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
  11. 第二节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与贸易及农产品贸易的研究
  12. 第三节 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措施及农业措施研究
  13. 第四节 小结
  14.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15. 第三章 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的理论依据
  16. 第一节 生态学与低碳农业发展理论
  17. 第二节 外部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18. 第三节 灾害经济学与农业保险理论
  19. 第四节 小结
  20.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21. 第四章 国外气候智能型农业的探索及经验总结
  22. 第一节 国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规划及实践
  23. 第二节 国外农业气候指数保险的实践
  24. 第三节 国外气候智能型农业探索的经验总结
  25. 第四节 小结
  26.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27. 第五章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及贸易的影响
  28. 第一节 中国农业及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
  29. 第二节 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30. 第三节 气候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31. 第四节 中国农产品贸易情况及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32. 第五节 小结
  33.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34. 第六章 中国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SWOT分析
  35. 第一节 中国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的优势(S)
  36. 第二节 中国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的劣势(W)
  37. 第三节 中国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的机会(O)
  38. 第四节 中国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面临的威胁(T)
  39. 第五节 小结
  40.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41. 第七章 确立我国气候智能型农业发展战略及目标
  42. 第一节 确立并实践气候智能型农业发展战略
  43. 第二节 明确中国气候智能型农业发展目标
  44. 第三节 明确中国气候智能型农业外贸发展目标
  45. 第四节 小结
  46.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47. 第八章 中国气候智能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解读
  48. 第一节 中国气候智能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原则及方法
  49. 第二节 中国气候智能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内容、解读及权重确定
  50. 第三节 小结
  51.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52. 第九章 我国气候智能型农业的建设内容
  53. 第一节 气候智能型农业试点及产业体系建设
  54. 第二节 气候智能型农业粮食安全体系建设
  55. 第三节 气候智能型农业技术体系建设
  56. 第四节 小结
  57.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58. 第十章 中国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的保障措施
  59. 第一节 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的政策及技术保障
  60. 第二节 健全农业气候灾害的应对机制
  61. 第三节 建立气候智能型农业国际合作与贸易保障机制
  62. 第四节 小结
  63.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64. 附录一 相关数据表
  65. 附录二 作者相关研究成果
  66. 后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