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8117 评价豆瓣读书
¥66.00¥19.99
今日特价截止至:2024-06-17 02: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本书资本主义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上曾孕育各种类型的社会形态,本书首版问世之际,石油危机爆发,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盛行的管理资本主义盛极而衰。丹尼尔·贝尔认为一种与工业化社会不尽相同的社会形态正在露出端倪,于是撰写了这本以未来学形式呈现、同时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系统分析能力的社会学经典之作。贝尔把自己对所谓“后工业社会”的预测看作是与卡尔·马克思的一场对话,是对《资本论》惊才绝艳的社会分析的承续、修正和发展。他以系统思考、趋势分析以及社会结构之中轴原理为工具,不但明确指出当时刚刚在美国露出萌芽的“服务业即将取代制造业”以及“对知识的汇编整理正消解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影响”两大趋势是“后工业社会”即将到来的前兆,更进一步详尽阐释、分析了它们将对三大社会结构中轴产生的影响。

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1919—2011),出身于纽约的东欧移民家庭,在青少年时期曾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一度供职于《财富》杂志,后来与欧文·克里斯托等人共同创办著名的《公众利益》杂志。贝尔是二战之后代表美国思想界主流的纽约文人圈的杰出人物,先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及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在贝尔身后的讣告中称之为“哈佛之荣耀、社会学的图腾以及20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英国《经济学人》则撰文纪念称,贝尔作为伟大的社会学家对资本主义研究贡献巨大,成就堪与熊彼特、凯恩斯比肩。贝尔的三大代表作《意识形态的终结》《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未来三部曲”。

作品目录

  1. 中文版序
  2. 1999 年英文版序 技术轴心时代
  3. 1976 年英文版序
  4. 1973 年英文版序
  5. 导论
  6. 方法论补记
  7. 后工业社会面面观
  8. 后工业社会思想史
  9. 本书计划
  10. 第一章  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 社会发展理论
  11. 马克思的两大图式
  12. 后马克思主义:西方的对话
  13. 马克思主义:官僚政治的问题
  14. 苏联:官僚政治和新阶级
  15. 社会发展:莫斯科的看法
  16. 捷克对未来的看法
  17. 后工业社会:一种概念性图式
  18. 第二章  从商品到服务: 不断变化的经济形态
  19. 工作部门和职业
  20. 后工业社会的几种劳工问题
  21. 变革的限制
  22. 第三章  知识和技术诸方面: 后工业社会中新的阶级结构
  23. 变化的速度
  24. 规模的变化
  25. 知识诸方面
  26. 技术进步的计量
  27. 知识社会的结构
  28. 第四章  公司的从属性: 经济化模式和社会学化模式之间的紧张关系
  29. 新的批评
  30. 经济化模式
  31. 公司:一种新的社会发明
  32. 经济化模式的局限性
  33. 国民生产总值、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34. 社会学化模式
  35. 种种规划
  36. 作为社会学机构的公司
  37. 义务的平衡
  38. 公司的转折点
  39. 私有财产还是私有企业?
  40. “公司”的含义
  41. 从艰苦奋斗到平淡无奇
  42. 第五章  社会选择和社会计划: 我们的概念和工具的适应性
  43. 社会抉择和社会价值:需要新的算法
  44. 群体政治和个人领导
  45. 数字、互动与密度
  46. 扩散和规模变化
  47. 社会单元的适当规模和范围
  48. 公共与私人
  49. 社会结算系统
  50. 规划工具
  51. 第六章  “将来由谁统治?” 后工业社会中的政治家和科技治国论者
  52. 范式
  53. 时间机器
  54. 初现的年代
  55. 科技治国思想与观念
  56. 物支配人
  57. 军人支配物
  58. 由谁掌权?
  59. 政治角逐场
  60. 结语  未来的议程
  61. 社会制度是怎样改变的?
  62. 科学的未来
  63. 能者统治与平等
  64. 匮乏的终结?
  65. 文化与意识
  66. 结论
  67. 出版后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