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故事8:路易十四时代
作品简介
《路易十四时代》,是“理想国经典馆”系列作品《文明的故事》第8卷。
从《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至路易十四去世。法国在“太阳王”治下达到文化艺术的顶峰。荷兰的民主为君主专制的欧洲投射出一丝光亮。英国的光荣革命奠定后世的法治与自由。这个时代的主题是信仰和理性的“大争论”。信仰虽仍占据王位,但理性在霍布斯、洛克、牛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诸人新说中竞相绽放。思想家们致力于“知识探险”,相信能够了解宇宙,甚至对上帝形成“清晰而明白的概念”。他们在科学和哲学上各持己见。与被称为“理性时代”的18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更适合“理性”的称谓。
【本卷封面图案】路易十四时期的奖章背面,图案“太阳王”为路易十四的象征,上刻拉丁文“Nec pluribus impar”,意为“无与伦比”。
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1885—1981),美国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普利策奖(1968年)、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77年)获得者。
早年与胡适均曾师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91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前期著作以《哲学的故事》一书畅销成名。此后著作亦以其鲜明主张的自由和公平,赢得东方读者包括亚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的尊重。后半生更以莫大的毅力和勇气撰写《文明的故事》,超级马拉松般持续近半世纪,曾环球考察实地历史(包括广东、上海等地),最后一段写作行程幸有金婚伴侣杜兰特夫人执笔加入,终于留下这一部巅峰传世之作。
杜兰特博士亦可谓20世纪最会讲故事的人,讲完了“哲学的故事”,再讲“文明的故事”。终其一生,他都热情地致力于将哲学和知识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化复杂为易懂,我们读者获益良多。
他说,历史的教训,就是我们总也记不住教训。在人类的进程上,直线往往是两点之间最长的距离。而从成功到一败涂地,也只是历史的一念之差而已。历史不是一个可以被推进或抵抗的进程,这也是历史周期律反复证明的。
经典不愧为经典,几乎没有人对文明做过这样细致的滴水研磨(有别于此前的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同时代的汤因比《历史研究》、此后的麦克尼尔《世界史》),而《文明的故事》位列史上最成功的史学系列,成为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启蒙读物,亦使初版者美国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傲然于全球出版界。90年代以来,全书11卷制作成完整的英语有声读物,继续启示新一代以博雅智慧迎对21世纪的未来冲击。
作品目录
致读者
谢词
第一部 路易十四与法国
第一章 旭日东升(1643—1684)
第二章 信仰的考验(1643—1715)
第三章 国王与艺术(1643—1715)
第四章 莫里哀(1622—1673)
第五章 法国古典文学的全盛时期(1643—1715)
第六章 尼德兰的悲剧(1649—1715)
第七章 鼎盛时期的衰落
第二部 英伦与欧陆的革命与改革
第一章 克伦威尔(1649—1660)
第二章 弥尔顿(1608—1674)
第三章 复辟(1660—1685)
第四章 光荣革命(1685—1714)
第五章 自德莱登至斯威夫特的英国文学(1660—1714)
第六章 波罗的海的争夺(1648—1721)
第七章 彼得大帝(1698—1725)
第八章 改变中的帝国(1648—1715)
第九章 悠闲的南方(1648—1715)
第十章 封锁中的犹太人(1564—1715)
第三部 知识的探索
第一章 从迷信到学术(1648—1715)
第二章 科学的探求(1648—1715)
第三章 伊萨克·牛顿(1642—1727)
第四章 英国哲学(1648—1715)
第五章 法国的信仰与理性(1648—1715)
第六章 斯宾诺莎(1632—1677)
第七章 莱布尼茨(1646—1716)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