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七言古诗体制及其演变

传统七言古诗体制及其演变

传统七古与真正七古的鉴别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加载中,请稍候……

作品简介

古人所谓“七古”,除了真正的七古诗外,还笼统地包含了七言转韵律体、七言一韵新体、七言拗体三大类。有鉴于此,本书特将以上四类研究对象合称为“传统七古”,而有别于“真正的七古”。本书大量运用统计分析和罗列举证两种方法,对传统七古的体制及其演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观照,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考察每一种体制要素的分类、发展和特点。二是厘清七古体制若干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纠正一些与传统七古体制有关的偏见。

张培阳,福建惠安人,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作品目录

  1. 凡例
  2. 绪论
  3. 一、歌行、七古界域辨析
  4. 二、传统七古与真正七古的鉴别
  5. 三、传统七古体制的十二个要素
  6. 四、本书的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7. 第一章 言数
  8. 一、纯七言、近七言和骚体的种类
  9. 二、杂言的种类
  10. 三、七古言数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11. 四、杂言七古归入七古原因新说
  12. 五、小结
  13. 第二章 篇幅
  14. 一、转韵七古篇幅的分类
  15. 二、一韵七古篇幅的分类
  16. 三、转韵七古篇幅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17. 四、一韵七古篇幅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18. 五、小结
  19. 第三章 一韵与转韵
  20. 一、一韵七古与转韵七古
  21. 二、一韵七古与转韵七古的历史发展
  22. 三、七古用韵与篇幅的关系
  23. 四、小结
  24. 第四章 首句押韵与否
  25. 一、七古首句押韵与否的分类
  26. 二、七古首句押韵与否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27. 三、七古首句不押韵原因蠡测
  28. 四、小结
  29. 第五章 用韵疏密
  30. 一、七古用韵疏密的分类
  31. 二、七古用韵疏密的历史发展
  32. 三、七古用韵疏密的几个特点
  33. 四、小结
  34. 第六章 平仄韵交替与否
  35. 一、转韵七古平仄韵交替与否的分类
  36. 二、转韵七古平仄韵交替与否的历史发展
  37. 三、转韵七古平仄韵交替与否的几个特点
  38. 四、小结
  39. 第七章 节长
  40. 一、七古节长的分类
  41. 二、七古节长的历史发展
  42. 三、七古节长的几个问题
  43. 四、小结
  44. 第八章 奇数句
  45. 一、奇数句七古的界定和渊源
  46. 二、奇数句与用韵的对应关系
  47. 三、奇数句七古的分类
  48. 四、奇数句七古在历代的发展演变
  49. 五、小结
  50. 第九章 联锦
  51. 一、联锦的界定、渊源和余波
  52. 二、不视为联锦的几种情况
  53. 三、七古联锦的形成和分类
  54. 四、七古联锦的兴衰和特点
  55. 五、小结
  56. 第十章 上句末字用声
  57. 一、概念界定、考察对象和体式渊源
  58. 二、一韵七古上句末字用声规律
  59. 三、转韵七古上句末字用声规律
  60. 四、七古上句末字用声的发展和特点
  61. 五、小结
  62. 第十一章 对仗
  63. 一、七古对仗的存在、界定和位置
  64. 二、一韵七古对仗的历史发展
  65. 三、转韵七古对仗的历史发展
  66. 四、七古对仗与平仄的照应关系
  67. 五、小结
  68. 第十二章 平仄
  69. 一、七古平仄的声律标准和统计方法
  70. 二、一韵七古的平仄演变
  71. 三、转韵七古的平仄演变
  72. 四、古今七古声调论反思
  73. 五、小结
  74. 主要参考文献
  75. 附录:论七古绝句五十首并序
  76.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