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学术思想转型研究
真切地呈现唐宋学术思想转型的机制和状貌
¥52.80
加载中,请稍候……
作品简介
本书在梳理、评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唐宋学术思想转型领域内前人关注较少或研究不足的重要问题,进行专题性的深入研究。内容包括中唐啖助、赵匡和陆淳的《春秋》学著作考辨及其《春秋》学转型意义,初唐道教重玄学与程朱理学的思想关联,晚唐五代文人小说中的“仙境”与道教“洞天福地”的关系,“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以及开新学风的士建中、刘敞等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和学术地位,唐宋时期的《左传》学与史书纪事本末体起源的关系。期望通过系列这样的专题研究,将来连片成畴,能够更为真切地呈现唐宋学术思想转型的机制和面貌。
葛焕礼,山东沂源人。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春秋》学史、学术思想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出版专著《尊经重义:唐代中叶至北宋末年的新〈春秋〉学》,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作品目录
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组成名单
绪言
第一章 唐宋学术思想转型研究述评
第一节 唐宋思想文化转型:国内不同学科范式下的研究与认知
一、“唐代思想文化”与“宋代思想文化”:内涵、转变过程和原因
二、唐宋思想文化转型的解释模式
三、问题与认识
第二节 范式与问题:美国的唐宋思想转型研究
一、观念史的研究:从赖肖尔到狄百瑞、陈荣捷
二、历史主义研究范式的兴起
三、结语
第三节 思想与思想史
第二章 啖助、赵匡和陆淳的《春秋》学著作及其《春秋》学转型意义
第一节 啖助、赵匡和陆淳《春秋》学著作考辨
一、啖助的《春秋》学著作
二、赵匡的《春秋》学著作
三、陆淳的《春秋》学著作
四、结论
第二节 由“义见微旨”注再论陆淳《春秋微旨》的撰作时间
一、《春秋微旨》非撰作于陆淳纂会啖助、赵匡著作之时
二、《春秋集传纂例》“义见《微旨》”注之疑义
三、《春秋集传纂例》“义见微旨”注形成缘由蠡测
四、结论
第三节 啖助、赵匡和陆淳《春秋》学的学术转型意义
一、独特的《春秋》宗旨说与经文解说主体性的建立
二、记实书法原则与汉、宋经学义理依据的转变
三、重以义例解经与经文解说自主性的加强
四、重以“讥贬之义”解经与经文解说立场的转变
五、强烈的现实关怀与《春秋》经世学统的再建
第三章 唐宋道教与儒学:思想文化关联
第一节 论李荣思想与程朱理学的关联
一、“理”涵义之关联
二、“性”涵义之关联
第二节 晚唐五代小说中的“仙境”:文士与道士构建之比较
一、文人小说“仙境”与道教仙境的场域主体类型比较
二、文人小说“仙境”与道教“洞天福地”之关系
三、道教小说中的“仙境”:以杜光庭小说为例
四、结语
第四章 宋初的儒士与儒学:学术思想新声
第一节 孙复生平事迹及著作考辨
一、欧阳修《孙明复先生墓志铭》记载考辨
二、孙复和胡瑗关系考辨
第二节 士建中生平及思想考述
一、生平事迹
二、学术思想
三、传授和影响
第三节 石介儒学思想析论
一、思想特点及阐释方式
二、哲理要点
三、弘扬儒道的举措和思想
第四节 论刘敞在北宋的学术地位
一、元祐史官与《神宗实录》和《神宗正史》
二、《七经小传》的撰成时间
三、诸人学术声誉形成和著作撰成时间考辨
四、不同的儒学畛域:道学、六经之学和异端经学
五、结论
第五章 唐宋时期的经史关系:《左传》学与纪事本末体
第一节 纪事本末体创始说辨正
一、纪事本末体的确立:从袁枢到清四库馆臣
二、纪事本末体的特征:四库馆臣的认识
三、纪事本末体创始诸说辨正
第二节 《左传》学与纪事本末体之源起
一、《左传》叙事之“隔断”
二、六朝至北宋《左传》学的流行状况及《左传》性质之认识
三、《左传》纪事类编著作考
四、袁枢、徐梦莘与《左传》学
五、余论:何为纪事本末体的创始之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