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学术思想转型研究

唐宋学术思想转型研究

真切地呈现唐宋学术思想转型的机制和状貌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加载中,请稍候……

作品简介

本书在梳理、评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唐宋学术思想转型领域内前人关注较少或研究不足的重要问题,进行专题性的深入研究。内容包括中唐啖助、赵匡和陆淳的《春秋》学著作考辨及其《春秋》学转型意义,初唐道教重玄学与程朱理学的思想关联,晚唐五代文人小说中的“仙境”与道教“洞天福地”的关系,“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以及开新学风的士建中、刘敞等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和学术地位,唐宋时期的《左传》学与史书纪事本末体起源的关系。期望通过系列这样的专题研究,将来连片成畴,能够更为真切地呈现唐宋学术思想转型的机制和面貌。

葛焕礼,山东沂源人。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春秋》学史、学术思想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出版专著《尊经重义:唐代中叶至北宋末年的新〈春秋〉学》,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作品目录

  1. 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组成名单
  2. 绪言
  3. 第一章 唐宋学术思想转型研究述评
  4. 第一节 唐宋思想文化转型:国内不同学科范式下的研究与认知
  5. 一、“唐代思想文化”与“宋代思想文化”:内涵、转变过程和原因
  6. 二、唐宋思想文化转型的解释模式
  7. 三、问题与认识
  8. 第二节 范式与问题:美国的唐宋思想转型研究
  9. 一、观念史的研究:从赖肖尔到狄百瑞、陈荣捷
  10. 二、历史主义研究范式的兴起
  11. 三、结语
  12. 第三节 思想与思想史
  13. 第二章 啖助、赵匡和陆淳的《春秋》学著作及其《春秋》学转型意义
  14. 第一节 啖助、赵匡和陆淳《春秋》学著作考辨
  15. 一、啖助的《春秋》学著作
  16. 二、赵匡的《春秋》学著作
  17. 三、陆淳的《春秋》学著作
  18. 四、结论
  19. 第二节 由“义见微旨”注再论陆淳《春秋微旨》的撰作时间
  20. 一、《春秋微旨》非撰作于陆淳纂会啖助、赵匡著作之时
  21. 二、《春秋集传纂例》“义见《微旨》”注之疑义
  22. 三、《春秋集传纂例》“义见微旨”注形成缘由蠡测
  23. 四、结论
  24. 第三节 啖助、赵匡和陆淳《春秋》学的学术转型意义
  25. 一、独特的《春秋》宗旨说与经文解说主体性的建立
  26. 二、记实书法原则与汉、宋经学义理依据的转变
  27. 三、重以义例解经与经文解说自主性的加强
  28. 四、重以“讥贬之义”解经与经文解说立场的转变
  29. 五、强烈的现实关怀与《春秋》经世学统的再建
  30. 第三章 唐宋道教与儒学:思想文化关联
  31. 第一节 论李荣思想与程朱理学的关联
  32. 一、“理”涵义之关联
  33. 二、“性”涵义之关联
  34. 第二节 晚唐五代小说中的“仙境”:文士与道士构建之比较
  35. 一、文人小说“仙境”与道教仙境的场域主体类型比较
  36. 二、文人小说“仙境”与道教“洞天福地”之关系
  37. 三、道教小说中的“仙境”:以杜光庭小说为例
  38. 四、结语
  39. 第四章 宋初的儒士与儒学:学术思想新声
  40. 第一节 孙复生平事迹及著作考辨
  41. 一、欧阳修《孙明复先生墓志铭》记载考辨
  42. 二、孙复和胡瑗关系考辨
  43. 第二节 士建中生平及思想考述
  44. 一、生平事迹
  45. 二、学术思想
  46. 三、传授和影响
  47. 第三节 石介儒学思想析论
  48. 一、思想特点及阐释方式
  49. 二、哲理要点
  50. 三、弘扬儒道的举措和思想
  51. 第四节 论刘敞在北宋的学术地位
  52. 一、元祐史官与《神宗实录》和《神宗正史》
  53. 二、《七经小传》的撰成时间
  54. 三、诸人学术声誉形成和著作撰成时间考辨
  55. 四、不同的儒学畛域:道学、六经之学和异端经学
  56. 五、结论
  57. 第五章 唐宋时期的经史关系:《左传》学与纪事本末体
  58. 第一节 纪事本末体创始说辨正
  59. 一、纪事本末体的确立:从袁枢到清四库馆臣
  60. 二、纪事本末体的特征:四库馆臣的认识
  61. 三、纪事本末体创始诸说辨正
  62. 第二节 《左传》学与纪事本末体之源起
  63. 一、《左传》叙事之“隔断”
  64. 二、六朝至北宋《左传》学的流行状况及《左传》性质之认识
  65. 三、《左传》纪事类编著作考
  66. 四、袁枢、徐梦莘与《左传》学
  67. 五、余论:何为纪事本末体的创始之作
  68. 结语
  69. 参考文献
  70.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