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国明文集(第十卷)空间的拓展
从比较文学到跨文化研究
¥50.75
加载中,请稍候……
作品简介
本书是一部文章合集,根据主题分为三辑。
第一辑“从比较文学出发”,为作者关于比较文学的合集,研究对象有梅里美、沈从文、白先勇、萧红等作家,与《围城》《城堡》等作。
第二辑“穿越时空:打开新的思维空间”,在空间上,探讨中西文艺理论的交融和交流,时间上,梳理西方文艺美学的发展历程。
第三辑“跨文化:建立一种博大的文学情怀”,从文学进至文化,对于跨文化与从跨文化角度、以跨文化的学术格局研究文艺美学进行了探讨。
殷国明,1958年生人,祖籍江苏武进殷家旦,出生于新疆伊宁。先受教于陆维天先生,后师从钱谷融先生,先后在暨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学跨南北,道求西东,是个有趣的人。
作品目录
第一辑 从比较文学出发
不同的地平线上
情致:穿越在双重文化氛围中
一、艺术触角:构建在二重文化背景下
二、理解与爱心:隐藏在表面冲突之下
三、宽容:穿越双重文化的间隔
一个世界性主题:种族的困惑
《桃源梦》:一种传统文化理想终结的证明
一
二
三
错落的情致 深潜的意蕴
现代文学中嘲讽模式的不同类型
一
二
三
历史的追寻 记忆的重建
一、关于“失忆的一代”
二、关于自我历史的“寻根”
三、 关于重建的记忆
四、关于记忆的变形和历史的解构
五、关于母亲的意义
上海人与纽约客
一、“纽约客”的启示
二、大上海的魅力
三、比较:“纽约客”与上海人
文学“双城记”:关于沪港文学姻缘
萧红与香港文学
比较文学的出路:更彻底地回到文学本身
中国比较文学的特点与前景
第二辑 穿越时空:打开新的思维空间
文化情结: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
一
二
三
在心理学美学的天平上
一
二
三
关于西方文学中的龙
话说龙的起源
一
二
三
纽约读“龙”记
一、街头遇龙
二、寻找“龙种”
三、龙之镜像:中西文化的应和
不同文化语境中的镜像之狼
一、“拟人化”还是“拟狼化”:关于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对峙
二、“生态”还是“人伦”:关于叙述逻辑的悖论
三、“龙文化”与“狼文化”:不同的文化镜像
21世纪:狼与龙是否可以握手言欢?
一、关于“人兽同体”的人类传说
二、关于共同的“黄金时代”的历史记忆
三、期待:狼与龙是否可以握手言欢?
从尼采到德里达:不断破解与不断建构
一、从尼采到荣格:追求生气灌注的文艺理论
二、从萨特到福柯:对知识话语的不断质疑与批判
三、德里达的意义——破解“白色神话”
中西文学理论渊源比较
文学交流与大文化意识
一、从“小文化”到“大文化”
二、关于对文化交流的恐惧感
三、思想贫困与交流贫乏
关于中西文明“结婚论”的产生
一
二
三
宜于西并不戾于中
一
二
三
西方文论与现代中国文艺美学的发生
一、横向联结:关于现代中国文艺学美学发生的文化语境
二、古今之争:关于文学“价值重估”中的时间向度
三、“转型期”的理论态势——从一种选择到多种选择
第三辑 跨文化:建立一种博大的文学情怀
跨文化:文化冲突更扣人心弦
关于“9·11”事件的文化思考
回顾:“9·11”产生的世界文化根源
观察:“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世界化”
展望:21世纪的跨文化交流和整合
跨文化对话的必要和可能
一、世界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二、国家政治意识的弱化和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增强
三、世界自然资源的衰竭和文化资源的意义
四、世界经济竞争机制与人类文化“和亲”工程
界限的模糊与消失
由冲突到创新:19—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一条线索
一、中西文化冲突与“现代中国”的发生
二、文化妥协与“体用之争”的长期性
三、从“学无中西”到“融化新知”
四、从“全盘西化”到“文化创新”
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转型期的导向和历史选择
一、关于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发展观
二、美国文化的“转型期”
三、文化“趋同论”及其他
往来无穷,交流创新
一、关于“同”和“通”
二、关于“变则通,通则久”
三、“通”——关于一种理论方法和思维方式
“诞生在火车上的现代主义”
一、关于《里昂车中》的魅影
二、“路生”:关于中国现代主义的本土特色
三、认同:关于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原创性
全球化浪潮与现代中国文艺美学的拓展空间
一、交流和接轨:走出“城堡” 的文艺美学
二、击碎话语“泡沫”:发现艺术的“原生美”
三、跨文化:一种新的理论批评的生长点
西方文学研究方法与本土实验的意义
一、交流与接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多重想象
二、衔接与跨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多向度选择
三、复制与创新:注入新的生命意识
跨文化:文艺理论创新平台与新空间
一、跨文化:一种新的学术视野
二、历史语境:不断趋向更开阔的学术空间
三、理论创新:关键在于“道通为一”
空间的魅力:文化原型的转型与变形
一、“转生”的秘密
二、“变形”的密码
三、 隐喻的变幻
结语:有容乃大
一
二
三
批评:对文化圈层间隔的穿越
一
二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