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

江城

9.165573 评价豆瓣读书
¥18.00¥7.99
今日特价截止至:2024-11-22 02: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本书是美国记者彼得·海斯勒所著”中国纪实“三部曲的第一部。作者曾于1996年参加和平队深入中国腹地,在四川涪陵师专担任了两年英语老师。《江城》这本书就是作者何伟对这段特殊经历的纪录和思考。他绘制了一幅90年代中期中国西南小城的社会景象,折射出小人物在文革、计划生育、改革开放、国有企业改革、三峡大坝建设等各种社会大事件中的命运沉浮。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旅游文学写作之路。

海斯勒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等殊荣。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作品目录

载入中

热门划线

  1. 中文版序11 人
  2. 在这里,历史从未远离,而政治举目可见。7 人
  3. 今天,当我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那段岁月时,会觉得我们父母的思想和行为都有些盲目和狂热。但是,如果我们客观地看待那一段时期,我想我们应该、也能够理解他们。每一代人都有他们各自的悲欢。对年轻的一代人来说,重要的是去理解而不是批评责备。我们的上一辈人是不幸的;他们没有好的机会和环境去实现他们的价值。但是,他们的精神,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5 人
  4. 我正在田里劳动。那头水牛突然变成了一架长着牛头的机器。于是我提前收工。因为这,我被提拔当了镇长。之后,我坐飞机去北京向领导汇报。他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他从来没看见过有牛头的机器。他下令把我关进监狱。就在去监狱的路上,我的水牛出现了。它变成了一列有牛头的火车……我的命运和那头会变化的水牛紧紧连在了一起。在火车形水牛的帮助下,我回家了。我来到了镇政府办公室。那头水牛——现在是一头真的水牛了——跟在我的身后,低声地说着什么。我不明白它说的是什么。它变成了一部像牛头一样的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着:我年轻的主人,你不适合搞政治。你现在应该做的,是到学校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尤其你的英语很差。只有这样,你才能把工作干得更好,过上更好的生活……也许是听了水牛的忠告,我将弃农习文。5 人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5 人
  6. 我告诉诺林,她应该感到自豪,因为她是爱尔兰农民的女儿——在涪陵的所有外国人中间,她的阶级成分最革命。5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