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纽伦堡之旅
    《纽伦堡之旅》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在1927年50岁时写下的一部游记,同时也是一部自传性作品,这部作品是小说《荒原狼》的同期作品,在黑塞的写作生涯中扮演了承上启下的角色,预示着黑塞晚期某种风格化的转变。 译者自述: 小说是译者多年前的翻译作品,同时将其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话题。 也许,黑塞的文风在今天看来略显枯燥乏味,既不小清新也不重口味,有时候还有着絮絮叨叨的感觉,仿佛是一个老大爷不厌其烦地在你耳边唠叨着什么。但是,当你沉浸其中的时候,便会领会到,这是一个内心多么纯净的家伙啊。假若说他的心底有十分的秘密,那么他自己一分也不会自私地保留......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等。 翻译nolix,普通德语译者一枚。
  • 写给欧洲的情书(上)
    从佛罗伦萨到锡耶纳,从巴塞罗那到塞歌维亚,从阿维尼翁到安提布,从洛桑到洛迦诺,从科莫湖到五渔村......欧洲的美,就像一种瘾,每年定期发作,召唤我来到它的身边。人们总是问我“你怎么又去意大利了?”“你怎么又去西班牙了?” “你怎么又去法国了?”。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在花掉十年的年假和“一套房的首付” 之后,欧洲的美,依然像一种瘾,每年定期发作,一再召唤我回到它的身边。这本小书,是我十年游记的精选,也是我写给欧洲的一封最长的情书。 从2002年开始,我每年都会去欧洲旅行一次。最初的时候,我并没有对自己说:“就这样了,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每年去一趟欧洲”。然而,欧洲的美,像一种瘾,每年定期发作,召唤我一次次来到它的身边。就这样,我把十年的长假和买房的首付“贡献”给了欧洲。 摊开我的欧洲旅行地图,原来是一张名单。这张名单上写满了一些遥远而令人遐想的名字,这些名字是从小到大,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书上拾得而来的——在那个时代,没有这么多媒体,所有的信息都是从最简单而具有最大想象空间的介质而来的:白纸黑字的书。长大以后的我,追寻着这张名单,把一个个名字变成一个个鲜活的印象,就像是给一个人造星空点亮漫天星光: 是初中时三毛书里淡淡提到一句的塞歌维亚, 是在大学图书馆杂志里读到的巴塞罗那, 是工作后读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 是中学时代《剑桥艺术史》里的佛罗伦萨和夏特尔 是小学的时候《世界五千年》扉页上的一句话:“要做世界的公民”。 在这里,我把十年游记的精选与你分享,希望借着自己的文字,把旅行的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把擦亮星空的火种传递下去。因为,旅行,和书籍、电影、音乐一样,是你我平凡人生不平凡的延伸。 非典型70后。生于云南昆明,毕业于南京大学国际贸易系,香港科技大学MBA。目前在上海从事市场营销工作。
  • 亚欧分界线上的旅行
    土耳其及外高加索三国游记。历时二十二天,自由行游历土耳其、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四国。辗转火车、大巴、轮船和飞机,奔波于城市、田园和旷野;偶遇不期然的惊喜,一路发现,一路捡拾。
  • 一念之间
    深秋的北海道,提早迎来了冬意。从札幌到小樽,从登别到星野。枫叶红遍的时候,突然而至的一场初雪。北半球的天气,像不安心情捉摸不定,时而刮风下雨下一秒又放晴。我拍下这一路行来的足迹和心迹。为即将到来的寒冬,汲取一份暖意。 一场旅行,犹如一首歌谣,有忧伤有欢喜,有低谷有高潮。在陌生的世界,在转眼即逝的风景里,瞬息万变的情绪,都在一念之间。记起记取的,忘记忘却的。然后留下来时的初心,和我们一路行来的感情,留在明媚的阳光里。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遇见另一个你,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且听风吟 自由摄影师,撰稿人。 把文艺融进文字光影里。
  • 旅行故事
    对于你来说,旅行是什么?是美景,美食?是导游,购物?是攻略,摄影? 对于米周来说,旅行是一个一个的小故事。 这些小故事,传递着正能量,感动着你我他。 米周从大学以来便开始走,走了五年了。虽然没有哪一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间隔年,但是五年出门的时间加在一起,也一定一年有余了。走在路上,总会遇见各种人,各种事。见得多了,就希望记下来。记得多了,回头一看,离开自己的生活,去看别人怎么过生活,才发现,原来每一次出门,都是一次发现自我的过程。这些故事是米周从他的笔记中精挑细选摘出的。有些是他自己经历的,有些是从驴友嘴里面听说来的。它们没有哪一件事会在瞬间改变他,但就像流水磨圆了石头一样,走的时间久了,自然就会变成一个不一样的人。 米周,非典型理工男。 几乎对所有学科都感兴趣。四年前开始行走,三年前开始写作。 希望通过文字的力量感动你我,最终改变世界。
  • 长满记忆的欧洲土地
    这一次,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游历了十个申根国家。凭着欧洲铁路通票的便利,串联起波兰、匈牙利、奥地利、捷克、德国、荷兰、比利时的旅程。既而南下,飞往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并最终在瑞士结束了行程,经迪拜中转回国。走得再远,旅行也无非是一种认识自我的途径。已知印证未知,而那些未知的,则深深揭露了我们的无知。 我们从殖民时代的殖民地(香港),飞往了大航海时代的始发国;从反法西斯联盟成员国,来到了“二战”的策源地;从“冷战”时期的一个阵营跨越进入另一个阵营,从波德平原走到了伊比利亚半岛,从莱茵河边走到了阿尔卑斯山脉旁,从中欧腹地走到了亚欧大陆的最西端……一路的辛劳和欢歌早已定格,满载着沉甸甸的记忆,我们欣喜于旅途中太多的偶然相逢。
  • 逆旅记游
    不知不觉,此时的生活已好似一部公路电影,在列车上,为风景而新奇,为不能停留而疲惫。你又说,美丽的风景、奇异的风俗,都只是短暂地刺激,最终的目的地才是归宿。然而风景、风俗并非毫无意义,它让我透彻地明白归宿之于一个流浪者的宝贵。 除了攻略一般的流水账,还有不一样的游记。
  • 新藏行记
    新藏线是各条进藏线路中难度最高的一条,路烂、风大、海拔高、补给点少。可以说,路烂正是新藏线最吸引骑行者的地方之一,2009年新藏线拉孜至狮泉河全线在修路,我特地赶在油路贯通前骑行此线路,是想体验最纯正的新藏线。目前骑行西藏的游记可谓汗牛充栋,行文千篇一律,感想百口一词,所写无非逃离、流浪、视觉震撼,诚如保罗·泰鲁所言,信息时代充斥着撒谎的游记作家,我希望写作一篇真实的游记,记录旅途中的故事和感受。 我十分欣赏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认为这不仅是美国文学史,甚至是世界文学史最杰出的小说之一。捕鲸船上发生的故事不多,可用的情节十分有限,作者不疾不徐的在叙事中穿插他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阅历,不仅没有影响叙事,反而营造出一种内在的紧张感,这与作者自始至终的强烈情感投入有关。 任何游记的写作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路途中可以发生的故事是有限的,自然会有很多精彩的、令人难忘的回忆,但其碎片化特征明显,缺乏内在联系,非要把故事写的如小说般流畅连贯难免胡编乱造。过多的心灵感悟、人生理想则显得矫揉造作、搔首弄姿,读之令人生厌。 自行车旅行是一种与传统旅行迥异的旅行方式,传统旅行要么是点到点,要么借助机械力吹嘘所谓的征服。自行车旅行是线性的,依赖自力,身体状态与情绪变化相互影响、密切相关,追求的是一种灵肉一体的精神满足,而非简单的体力测验和风景欣赏。所以,游记的写作也应该让情感投入贯穿始终,再辅以知识、阅历和感想。
  • 英国山居随笔
    英格兰东北的杜伦,北岛笔下清冷苍凉的世界文化遗产古城。 小镇,城堡,教堂,大学,黑袍,旧书。 也有旅途上的风景,阿尼克的城堡,苏黎世的书店,贝里克的烟熏三文鱼,伦敦的贫民区,爱丁堡的画廊,及因特拉肯的黑暗童话。 作者还在路上,文集会不断更新呢~~
  • 日本行脚
    我有一个习惯,那就是边走边写。 这些年来,走过不少国家,留下了不少文字。 这十篇文字就是我在日本旅行半个月的记录,翻一翻,应该可以听到我的脚步声。 在日本待了半个月,写了十篇文字,记述了走过的城市。 《我要像一颗蒲公英飞向日本》《突然闯入了东京的墓地》《像八公一样游走于东京》《所有的青春都寄存在了镰仓》《送给你富士山下河口湖的风》《在名古屋那颗叫人疏懒的诗心哦》《在京都的门外晃荡着行吟》《京都比叡山下有座空山阁》《奈良小鹿找到了精神的故乡》《再敬往事一杯酒,再见了大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