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一半,对作者的观点有些质疑。比如,孩子在外面为人处事的方式是何处习得?一开始总是自带的吧。自带的话除了基因决定的性格,方式之类肯定是和养育自己的人学习过来的。再有,作者过分夸大了一个人的转换能力,特别是幼年孩子,通常一个在家害羞的孩子在外面会更害羞,而不会变得特别开朗健谈。另外,个人觉得作者没有考虑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差异,她说的这个理论可能在欧美这种家庭观念不是非常强的民族文化里面行的通,但在华人甚至亚洲社会,家族观念非常强,特别强调家庭凝聚力的社会就不一定适用。举例,如果孩子在外面和同学相处不好,华人社会的孩子回来多半会告诉父母,父母会告诉他们如何应对,这时孩子会更愿意相信父母而不是学习同伴的处理方法。个人觉得这本书的理论适合提醒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家长注意一下孩子的同伴和交往对象,以及她关注的东西,仅此而已。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