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0(比套装内单本的总售价优惠25.63

套装书简介

“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是由上海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一套大型当代文学批评丛书。丛书着眼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领域,遴选当代文学批评界的“70后”“80后”青年批评家,希冀通过他们的专著,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及批评在新世纪的生长脉络,并藉此途径,呈现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图景。丛书名“微光”取自鲁迅给白莽诗集《孩儿塔》作序:“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

本集丛一共6本。

《理论的踪迹》

本书的核心论题,是探讨理论如何出现于以古今中西问题为标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殊境遇中,出现于由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的建构与跨界所构成的多维空间中,如何既显其作为应对历史困境的力量,又深化困境本身。正是在一种危机状态所制造的巨大的历史的总体化中,理论成就自身并走向“中国化”,但是理论在与历史相互造就的同时又为后者埋下了解构的因子,我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解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进入“后历史”的话语平台,方能开辟出新的研究空间,而这同时也是将困境推入另一阶段。

《民间的诗学》

本书在陈思和文学史民间理论范式的基础上,自觉从审美的、想象的维度理解、阐释文学活动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创造性关系,在百年文学的发展脉络中思考乡土中国的变迁与重建,是民间批评的一次集中、系统性的尝试。

《我们的时代,他们的文学》

作为一名深度参与世纪之交文学转型的青年学者,作者始终关注于如何透过文学研究来理解当代中国的复杂现状,探讨文学在介入和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本书从反思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入手。第一部分探讨媒介变革对文学生产的影响;第二部分侧重分析代际更迭下“80后”文学创作的新变;第三部分呈现同一时期、同一语言下,其他华语地区的文学发展,希望将“他们”作为参照,反观我们的文学创作。

本书是一本反思之作,充满问题意识,同时寻求在学术和传播之间建立平衡,探索文学研究如何走向大众,重建一种“公共性”。

《从后文学到新人文》

本书以“后文学”到“新人文”为线索,在描述晚近三十余年新兴的文学/文化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相关理论命题,它们包括赛博格的现实与书写、碎片化时代总体性思考的可能性、后革命时代历史感的确立、“传统”的发明与使用、“真实性”话语的诗学与政治学、文化多样性的资源及其危机、世俗化时代的信仰及其表述等,并对“抒情传统”“华语语系文学”和“文化多元主义”等话语进行了论辩。

全书通过棱镜式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与维度切入到我们时代最为根本的文学/文化现象与问题,较之于为了取得形式上的整饬而强行在某个理论架构中进行钮合,作者刘大先更希望它是“散点透视”的、生长性的,保持着敞开的态度。

《新文化的位置——“五四”文学与思想论集》

本书旨在以一系列个案研究的形式,回到思想激荡的“五四”历史现场,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化的“五四”叙事和想象,深入“五四”内部不同的话语、观念和潮流的缝隙中,在辨析它们的各自脉络和理路以及相互间的复杂关系的同时,激活被单一的“五四”叙事板结化的历史能量,重新体认“五四”为现代中国奠定价值地基的意义。

本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探讨“五四”语言改革运动的不同侧面;第二辑侧重于对“五四”时期“文学”观念的考察;第三辑转向“五四”的社会史与思想史图景,尝试把握新文化发生和再生产的内在动力;第四辑则以问题史的梳理的形式,在更长的时段中思考“五四”作为现代中国之重要节点的意义。

《城市文艺的重建(1949—1956)》

中国当代文艺的发生既是新的秩序、制度和组织建立的过程,也包含了对旧文艺因素的改造利用。本书关注新制度如何规划、改变城市原有的文艺生产格局和秩序,以及在此过程中城市“旧文艺”与新制度之间的对话、妥协等复杂的内涵,通过这些以往被文学史叙述所忽略的内容,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确立提供另一种可能的解释。

套装书目(6)

  • 从后文学到新人文
    42.00元36.62元试读
    从后文学到新人文

    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作者刘大先

    类别 出版 / 非虚构

    (还没有人评价)
    本书以“后文学”到“新人文”为线索,在描述晚近三十余年新兴的文学/文化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相关理论命题,它们包括赛博格的现实与书写、碎片化时代总体性思考的可能性、后革命时代历史感的确立、“传统”的发明与使用、“真实性”话语的诗学与政治学、文化多样性的资源及其危机、世俗化时代的信仰及其表述等,并对“抒情传统”“华语语系文学”和“文化多元主义”等话语进行了论… (更多)
  • 民间的诗学
    37.00元32.26元试读
    民间的诗学

    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作者杨位俭

    类别 出版 / 非虚构

    (还没有人评价)
    自“五四”以来,民间文化一直在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抗战以后,成为构造民族形式的重要资源。文学批评的民间范式,将民间作为一种诗学形态和想象力的源泉,有助于发现和激活文学书写及批评的诗性活力、现实动力以及面向未来的想象力。 《民间的诗学》一书在陈思和文学史民间理论范式的基础上,自觉从审美的、想象的维度理解、阐释文学活动与社会历史之间的… (更多)
  • 城市文艺的重建(1949—1956)
    41.00元35.75元试读

    作者王秀涛

    类别 出版 / 非虚构

    (还没有人评价)
    中国当代文艺的发生既是新的秩序、制度和组织建立的过程,也包含了对旧文艺因素的改造利用。本书关注新制度如何规划、改变城市原有的文艺生产格局和秩序,以及在此过程中城市“旧文艺”与新制度之间的对话、妥协等复杂的内涵,通过这些以往被文学史叙述所忽略的内容,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确立提供另一种可能的解释。 王秀涛,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中国现… (更多)
  • 我们的时代,他们的文学
    38.00元33.14元试读
    我们的时代,他们的文学

    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作者霍艳

    类别 出版 / 非虚构

    (还没有人评价)
    当下文学创作和时代的关联越来越弱,甚至出现一种错位——时代波澜壮阔,文学却“自说自话”。在一个社会结构大转型的时代,一个文明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一个重构自我、重构世界、重构知识的时代,每个人所切身感受到的变化,并未被当下大部分文学深刻描绘。相反,作家还将时代当成文学失去影响力的替罪羊。 作为一名深度参与世纪之交文学转型的青年学者,作者始终关注于如何透过文… (更多)
  • 理论的踪迹
    45.00元39.24元试读
    理论的踪迹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历史与美学

    作者汤拥华

    类别 出版 / 非虚构

    (还没有人评价)
    本书的核心论题,是探讨理论如何出现于以古今中西问题为标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殊境遇中,出现于由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的建构与跨界所构成的多维空间中,如何既显其作为应对历史困境的力量,又深化困境本身。正是在一种危机状态所制造的巨大的历史的总体化中,理论成就自身并走向“中国化”,但是理论在与历史相互造就的同时又为后者埋下了解构的因子,我们对中国… (更多)
  • 新文化的位置——“五四”文学与思想论集
    42.00元36.62元试读

    作者季剑青

    类别 出版 / 非虚构

    (还没有人评价)
    本书旨在以一系列个案研究的形式,回到思想激荡的“五四”历史现场,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化的“五四”叙事和想象,深入“五四”内部不同的话语、观念和潮流的缝隙中,在辨析它们的各自脉络和理路以及相互间的复杂关系的同时,激活被单一的“五四”叙事板结化的历史能量,重新体认“五四”为现代中国奠定价值地基的意义。 本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探讨“五四”语言改革运动的不同侧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