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浩文翻译风格研究

葛浩文翻译风格研究

中国文学译介研究系列丛书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24.99¥12.99
今日特价截止至:2024-06-27 02: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本书在语料库翻译学理论基础之上,运用语料库研究技术,从词汇、句子、篇章三个层面考察分析“葛浩文十部译作语料库”和“《骆驼祥子》三译本语料库”,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梳理,同时辅以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最终得出关于葛浩文翻译风格的结论,并对其翻译风格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本书适合所有翻译研究者、爱好者以及文学爱好者使用。

张雯,2009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201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访问学者,2015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

作品目录

载入中

热门划线

  1. 葛浩文对中国文学的未来一直充满信心:“中国文学今后的发展方向不会是退步,一定是进步;不会走向封闭,一定是更加自由。”(季进,2009:54)在他看来,“尽管中国文学仍处于‘第三世界’的地位,但即使荆棘丛生,当代中国文学仍可以以其独特的魅力,满足国外的读者,启发国外的读者。”(葛浩文,2014b:204)2 人
  2. 这说明葛浩文译作符合英语用词的习惯,译文地道。这是作为本族语译者的葛浩文的优势,同时也与葛浩文翻译策略的选择分不开。葛浩文曾不止一次提及,译者“最重要的要对得起读者,而不是作者”,(季进,2008:46)因为“翻译不是给作者看,也不是给译者看,而是给读者看,即读者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付鑫鑫,2011:8)既然把读者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在翻译时就必然会更多地使用让读者更为熟悉的各种翻译策略。2 人
  3. 词汇密度较低,翻译的简化特征明显2 人
  4. 正因如此,“and”在英文译文中的出现频率会高于它在原创英语文本中的出现频率,这也印证了人们对翻译的显化特征的假设。作为一个译者,葛浩文的译文亦不例外地反映了翻译的显化特征。2 人
  5. 短句超短句出现频繁2 人
  6. 同时,叙事话语的翻译,受制于中西方语言差异和不同的审美习惯,会造成阐释时的多义性2 人
  7. 赫曼斯曾指出,翻译研究应该跳出孤立文本的狭隘视野,将文本所隶属的整体语境纳入翻译视野,从语境框架的宏观角度观照翻译现象。(Hermans,1985:13、14)事实上,在翻译的文本本身和翻译研究的外部资料中间,还存在第三种类型的资料,即“副文本”。2 人
  8.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最初是作为世界观和哲学思想的主体出现的,现在多指某一国家或集体、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一整套或有系统的社会文化信念和价值观。勒菲弗尔认为,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无处不在,甚至连译者呼吸的空气都可能被某种莫名的或无形的(意识形态)力量所操纵。(Bassnett & Lefevere,1990:13)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操控着翻译,影响着翻译过程的各个方面。2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