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社会

工地社会

引洮上山水利工程的革命、集体主义与现代化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773 评价豆瓣读书

作品简介

在科技水平、现代设备和经济条件都十分有限的集体化时代,大型水利工程何以成为可能?本书以1958~1962年甘肃引洮上山水利工程的兴修为例,综摄大量一手档案、文献报刊、口述访谈等史料,对这一问题进行历史学的解答。本书勾勒了一个为引洮工程修建而结成的特殊的“工地社会”,描述工地上具体而微的各种生产与生活实践,以此来揭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体制特征与运行机制,呈现各种组织结构中活动着的人与制度、政策交互作用的日常图景。

刘彦文,女,河南南阳人,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讲师。先后于兰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13年入职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2017年转入历史学系。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社会史、环境史。

作品目录

  1. 导言 引洮上山水利工程与工地社会
  2. 一 引洮工程与共和国治水史研究
  3. 二 从传统到现代:治水与大型水利工程建设
  4. 三 “工地社会”与“国家政权建设”的非常规路径
  5. 四 资料来源和主要内容
  6. 第一部分 工地社会的诞生
  7. 第一章 引洮工程上马
  8. 一 “久旱”难以遇“甘霖”
  9. 二 “引洮入渭”之民国断想
  10. 三 “甘肃落后论”大批判
  11. 四 “要把洮河引到董志塬”
  12. 第二章 工地社会雏形初现
  13. 一 四面八方来支援
  14. 二 “男女老少齐出征”
  15. 三 工程局的成立
  16. 四 社会网络的铺展
  17. 第二部分 工地社会的运行
  18. 第三章 施工
  19. 一 “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
  20. 二 从“五一”通水到“七一”通水
  21. 三 渠首水库的三次截流
  22. 四 “自动装来自动倒”:向工具要效率
  23. 五 “人是决定的因素”:积极发挥人的潜能
  24. 第四章 制度
  25. 一 党组织
  26. 二 群众组织
  27. 三 思想教育
  28. 四 “大辩论”
  29. 五 大协作
  30. 六 参观
  31. 第五章 日常
  32. 一 食与宿
  33. 二 文化生活
  34. 三 娱乐活动
  35. 四 群众运动
  36. 五 医疗卫生
  37. 六 事故与伤亡
  38. 第六章 群体群相
  39. 一 “新”干部
  40. 二 英雄模范
  41. 三 普通民工
  42. 四 “大右派”
  43. 五 普通“五类”分子
  44. 六 “反革命”
  45. 第三部分 工地社会的裂解
  46. 第七章 困局
  47. 一 施工目标屡屡遭挫
  48. 二 工地上的粮食危机
  49. 三 “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
  50. 四 “运动化”管理的最后努力
  51. 第八章 裂解
  52. 一 “一无效益”和“彻底下马”
  53. 二 政治账:“复查”与“甄别”
  54. 三 经济账:“坚决退赔”
  55. 四 社会账:伤亡民工的善后抚恤
  56. 结语
  57. 一 “时间”的工地:“革命”的实践
  58. 二 “空间”的工地:四维一体的磁力场
  59. 三 工地社会的特点
  60. 参考文献
  61. 附录 “大跃进”时期的甘肃引洮工程述评
  62. 后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