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9
作品简介
《意识之舞》是一本关于意识的书,包括哲学/美学的部分。通过对从物质非意识、自然无意识、生存本能意识、人类自我意识,到超我理性的描述与论述,对意识的概念及进程提出了完整的模式。基于对意识的象限论、意识分离论、意识论、映射论,在学术上对意识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为了解意识提供了广阔的自由。所有的描叙都基于人的自我意识,让每个人对世界与自我的理解成为一种自我意识的过程。所有的论述都基于人类的意识历程,包括宗教、哲学、艺术以及社会的文明、道德、现实,从哲学、美学的角度阐述意识对于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以及作为哲学的思考与美学的方向。在心灵或者心理学的层面,透过意识自由的舞蹈,寻找个体存在的意义以及对于人类和谐于自然的模式。
《意识之舞》的主体性,是基于“我”这个主体的感受。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体,在了解意识中,主体性原则成为一种对共同人性的了解,“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自由的意识的主体”。
读这本书时,了解到意识的自我,也就感受到哲学的主体性。
《意识之舞》似乎没有侧重,从学科的分类来说,可能侧重哲学。
不过,这样的侧重也要看心理学、哲学的定义是什么。
从物质、意识两个分类来说,我知道侧重意识。
这更多不是因为物质的机械,而是因为意识是我们自己。
我觉得如果可以心用,就可以了,不用太在意侧重。
就若哲学的主义一样,侧重只是基于自我的思考,并没有对错之分。
《意识之舞》,我觉得只是一个开始,方向是每一个人自己来选择的。
作品目录
载入中
热门划线
所有意识的影响与作用都应将基于一个独立的意识,无论这个意识是形式上个体的独立,还是本质上自我意识或思想的独立。我们在意识形成的阶段,别人的意识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比如家庭的熏陶,学校的教育,还有就是人类意识的遗产书籍所传递给我们的。关于“孟母三迁”的典故是很多人都了解的,在意识形成期或者童年时期是非常关键的过程,它对于一个人意识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将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个体意识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人与事是非常重要的,而一个人的意识一旦形成一种僵化的模式,就会以固定的方式存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成熟。所以有时幼稚并不是一件坏事,或者每个人都应该保持一种童心,无论是从意识的角度,还是生活的角度。对于意识我们一直可以保持对新事物的兴趣,不断接受新的思想;对于生活我们一直可以保持纯真4 人
意识不仅仅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而是意识的能动性。这将牵涉一个唯心或唯物的主义问题,而这需要读者自己的认识,也许那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作为人如何来理解意识对于我们自身的意义。2 人
人应该是意识与肉体的结合,而以意识为主体。2 人
物通常就是我们所察觉的部分,而质更多的是我们认为的,是本质的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物理所揭示的概念。2 人
中国人是一个含蓄的民族,并不是因为美德,而是因为我们找不到一种适宜的方式自然流露。我们追求一种形式上的感受,而不是真正内心的流露。人体就仿若是隔在意识之间的一道墙,大家看起来很近乎,可真正的彼此的感受却并不了解。我们更多地将对对方的关切集中于人体的需要,而不是意识的需要,更多关注吃饱穿暖的生活,而很少关注想法兴趣。2 人
另外还有什么三纲五常,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血缘亲情被不断地推离了其真正的本来。由于血缘关系所具有的联络性使人际关系变得非常复杂,家族宗法制度盛行,个性的自由却湮没在其中。婚姻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亲情被教条成一种模式,而不是个人的意愿。所有的这些并不算什么,但却无形中形成了对意识的压抑,更不可思议的是这种并不自由的形式却一直传承下来。亲情不是从内心发出的,而是依照一条条的祖宗制度进行的。2 人
将人类自然的感情非要弄得象一种程式,父母不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儿女身上,而并不了解儿女的想法;儿女连婚姻要由父母来操办,却不清楚父母的苦衷。彼此除了索取就是责任,而真正相互尊重的沟通理解却少了很多。2 人
通常我们会将愉悦与快乐混为一谈,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快乐是即时发散的,而愉悦却是留在心里不断地回味的。2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