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剑翘复仇案

施剑翘复仇案

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8.153 评价豆瓣读书
¥13.00¥10.40
今日特价截止至:2024-06-17 02: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在本书中,林郁沁围绕着1935年施剑翘在佛堂射杀军阀孙传芳这一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媒体、政治和法律档案的详尽调查,展示了施剑翘设法为父复仇、吸引媒体注意并争取公众同情的策略。本书作者认为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轰动并激发同情,是因为它与性别规范之论争、法制改革与法外正义孰轻孰重以及国民党政府扩张威权统治等更大的社会性问题联系了起来。在这次审判事件中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妇女的命运,更是“情”能否超越“法治”、挑战民国之政治权威这一更大问题。

林郁沁

1990年于斯坦福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分别于1996和2001年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本书被美国历史研究学会授予2007年度费正清奖,被评为东亚现代历史研究中的最佳著作。

作品目录

  1. 出版说明
  2. 致谢
  3. 译者的话
  4. 序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5. 导言
  6. 公众同情:超越哈贝马斯
  7. 公众、消费文化与性别
  8. 情的历史及它在上世纪30年代的命运
  9. 暴力、正义和情的道德权威
  10. 历史和史学研究中的情感:一个全球性的视野
  11. 第一章 刺客与复仇:大众传媒时代的道德英雄主义和女性的自我想象
  12. 大众媒体的时代
  13. 刺客
  14. 贪婪的军阀
  15. 忠诚的军人和冤屈的父亲
  16. 复仇:正义和英雄主义
  17. 感情、预谋和故事的讲述方式
  18. 结论
  19. 第二章 媒体炒作:公共正义与城市大众的同情
  20. 小说连载,复仇女子和现代道德的主体性
  21. 戏剧与公共正义
  22. 结论
  23. 第三章 精英们的矛盾态度——对大众和女性化情感的畏惧
  24. 礼,情和变化中的社会秩序
  25. 私人复仇和国家力量
  26. 女性之“情”与男性“理性”的对抗
  27. 女性出版物和对英勇的女性美德的同情
  28. 结论:精英的焦虑、新女性和媒体时代
  29. 第四章 审判——法庭奇观和法治中的道德情操
  30. 20世纪的法律:情、礼和改革
  31. 法庭、审判和新公众
  32. 辩护律师:作为官方策略的情
  33. 被告:招徕大众同情
  34. 原告:以法律为策略
  35. 法庭:正当的法律程序
  36. 结论:刘景桂之法律案件
  37. 第五章 国家特赦——国民党统治下被认可的暴力
  38. 1932—1933年的郑继成案
  39. 特赦
  40. 传统英雄、孝义复仇、“新生活”的国粹
  41. 协会的力量:司法独立和党义
  42. 流言、军阀和同谋
  43. 结论:徐道邻之案
  44. 第六章 30年代之后——从战时爱国主义到反革命的情感
  45. 女性的“情”和爱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
  46. 施剑翘晚年的命运
  47. 结论
  48. 结论
  49. 参考文献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