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晓丽我最亲爱的人

严晓丽我最亲爱的人

8.373 评价豆瓣读书

第一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小说组首奖

查看征文大赛评选详情
专家评分7.29读者评分6.42
小说在保持寻人的悬念同时,层层递进地完成了严晓丽这个人物的塑造,这是一个相当有技术含量的写作,读起来像一部文艺电影。情绪真切感人,为理解当下人的情感状态提供了相当好的角度。── [已注销]
我很喜欢...因为我也正在找人...也许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这篇文章有平淡无奇的嫌疑...有可能,但对我来说不是这样...只是,人的渴望真的是不能互相理解的...谁都觉得自己的挣扎比别人来的更真实...是啊,刻骨铭心都是属于自己的...── 半甜清粥

作品简介

豆瓣阅读征文大赛决选作品

所属组别:小说组

这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

一个中年男人在微信上认识了一个大学毕业的女生严晓丽。两人素未谋面,但男人却觉得她慰藉了自己在都市中早已疲惫不堪的灵魂。在严晓丽忽然神秘消失之后,男人决定踏上寻找她的旅程。

在这寻找的过程中,她过往的人生在男人心中被零碎地拼凑构建起来。他这才发现,曾经自己心中幻想出来的那个善解人意的温柔女生不过是一个幻象。真实的严晓丽有着凛冽孤独的青春过往。而随着寻找的深入,男人发现似乎他也在挖掘着自己不愿回首的过往……

作者的话:

对于我来说,写作的过程分为两种。用理智写作,或者用情绪写作。这篇小说无疑属于后者。

短短两万字的篇幅,却断断续续耗尽一年才得以完成。究其原因,是因为用情绪写作的过程中,我随着主人公的脚步而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情感、过往、灵魂。耗费心神。甚至在写作完成之后,每一次的阅读和修改都会感觉心力劳损。

我很清楚运用不可言说的情绪灵感来写作,最后的结果一定有很多疮疤与缺损。但是,这些都不由得我来评说了。

一个先天与后天的天蝎座。自毁者。一面建构一面解构。专注于类型文学创作。努力在通俗娱乐与严肃思考之间找到平衡。

作者自述

我写《严晓丽我最亲爱的人》时,完完全全没有想到它会得到这样的成绩。

由于很多原因,我从高中开始给各种各样的地摊杂志写稿子。从甜到发腻的青春爱情,到故弄玄虚的惊悚恐怖。小说变成了每月更新包装的惯例或套路。

到大二时的某一天,我忽然间问自己:难道这就是我想写的东西吗?

最初的确是因为对文学有想象,所以获得了下笔的原动力。可难道这些年写下来的东西,就是我的想象、我的倾诉吗?

所以我停了下来。我想要写更好的东西。

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顺利的事情。有很多故事,我忽然不知道该怎么写了。仿佛以前听人讲过,要突破瓶颈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你要无数次、无数次地冲出自己的舒适区域,将自己打碎、重组,才有可能真正获得新生。

而更重要的是,有很多故事,我不知道写了以后该发去哪里。

我显然是“纯文学”的门外汉,而商业出版也有其游戏法则。在决定突破瓶颈之后,我无意再找一个更高级的规则去学习、去遵守、去适应。我只想更自由地写一些也许奇怪而不守规矩的故事。这些故事即使看起来有迹可循,也只是因为我的生活历史和阅读经验,而非有意在贴近某种体系规则。

我不知道这样的故事该寄给谁、该给谁看。

直到豆瓣阅读出现。

大学毕业之后,到北京的第一个夏天,我挤在只放得下一张单人床的隔断间里,开始写严晓丽的故事。每天上下班时的拥挤地铁里,我看着漂泊在这个城市里的人,猜想暗藏在他们面孔底下的人生百态。然后在晚上回到闷热的租屋,趴在床上敲下一个一个中文字符。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过程即使称不上痛苦,至少也是充满了推翻、反复和自我否定的。每写完一小节,我都在质疑自己:我写的好吗?这个东西有意义吗?节奏会不会太慢,读者看得下去吗?

在这种持续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这个小说我写到一万多字,然后放弃。

去年九月份,我看到豆瓣阅读征文大赛的消息时,已经开始准备北京大学的研究生考试。但我的第一直觉还是:一定要参加。

最开始我要写的是另外一个有点乌托邦气质的故事。但是在推翻了大概五六个开场之后,我实在是有点灰心丧气,觉得写不下去。恰好这个时候,在电脑里翻出来已经写了一大半的严晓丽。我试着重新投入到这个女孩的生命里。

2012年的夏秋之交我开始创作严晓丽的故事,到2013年年底它终于公开发表,耗时将近一年半。对于我来说,如果整个旅程就在这里画上最后一个句号,已经算是圆满完全了。所以随之而来的一切:卖出电影版权、入围决选作品、得到专家首奖,都更像是礼物了。

它们都好得不像是我应该得到的东西。

如果说这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有什么更深远玄虚的意义的话,那就是我认真地开始相信一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作品目录

载入中

热门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