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复盘:百年纷争人与事

历史的复盘:百年纷争人与事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6.999 评价豆瓣读书
¥23.88¥19.10
今日特价截止至:2024-06-17 02: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 复盘历史,厘清晚近中国历史关节点纷乱的头绪——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与“天地会”之类秘密组织的渊源何在?同盟会革命经费从哪里来?陈炯明的政治理想,以及他如何与孙中山的分道扬镳?蒋介石邀请胡适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曲折原委?七七事变中抗日将领秦德纯的作用?台湾“宪政”历程中的筚路蓝缕……

▲ 复盘历史,还原民国以来文化史与文化名人的公案真相——“小钢炮气死了傅大炮”,傅斯年之死的以讹传讹;南北学派的门户之见与“中研院近史所”艰难的创立过程;文人从政的历史功罪:王云五、罗家伦、翁文灏、浦薛凤……

▲ “以豪侠率尔之性,为缜密徐舒之文”——范泓一仍“客观、严谨”的治史态度,所述人物的一鳞一爪、一言一行,也无不是在经过了大量的史料爬梳之后,才条分缕析,从容道出。范泓每每把那些一两千字的随笔札记,也写得左右逢源、跌宕有致,实是得益于他厚积薄发的功夫。——冯克力(著名文史影像读物《老照片》主编)

▲ 寻找历史的真实——对历史怀有敬意,就是尊重客观史实;对历史抱有温情,就是不带任何成见。——范泓

本书系作者继《隔代的声音》之后又一部晚近中国历史问题探研集,以客观、冷静的思考,平实、从容的叙述,对百年来若干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盘点,故谓:历史的复盘。如革命党人与洪门会党(天地会、三合会)的渊源,同盟会“革命的本钱”——武装起事经费来源,王云五与金圆券风潮,蒋介石日记中的高陶事件,“中研院”近史所的曲折创建,家人眼中的胡适,以及黄远庸、汤化龙、冯自由、陈炯明、罗家伦、易君左、阎锡山、张季鸾、陈布雷、翁文灏、浦薛凤、顾颉刚、左舜生、任中敏、卢冀野、林海音等人的纷繁史事或公案。

书中长文《台湾“宪政”不寻常路》,追述战后台湾社会始终存在两股力量,相互对抗与角逐,一为代表统治者(国民党执政当局)的公权力,一为代表台湾民众与赴台自由派知识分子共生的反抗力量,这两股力量长期较量,经历了从戒严到解严、从组党到民主化的漫长时光,可谓备极艰辛,彼此付出极大的代价,终于谱写出威权时代“台湾民主宪政”的动人篇章,在中国百年“宪政”运动史上写下惊心动魄的一页。

范泓,文史学者,现居南京、扬州。先后出版《与李敖打官司》、《隔代的声音——历史劲流中的知识人》、《党内觉醒者——李昌在中国改革年代》、《在历史的投影中》、《参政不知政——大时代中的陶希圣》(与李杨合作)等著作。2004 年出版的《风雨前行——雷震的一生》,历时八年,增补、修订过半,易名《雷震传——民主在风雨中前行》,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品目录

  1. 代序
  2. 吴保初上疏
  3. 清末:立宪还是革命
  4. 革命党与洪门会党
  5. 同盟会革命经费从哪里来
  6. 一、东京本部会员与会费
  7. 二、《民报》一度获捐不少经费
  8. 三、发行革命债券与募款
  9. 四、给捐助者开出的“特殊待遇”
  10. 五、“华侨为革命之母”
  11. 民初有个黄远庸
  12. 汤化龙何至于被刺杀
  13. 一、被推为湖北省咨议局议长、身与立宪运动
  14. 二、武昌起义出任民政总长,从立宪转向革命
  15. 三、民初政党分分合合,国会遭解散出任教长
  16. 四、反帝制促袁氏退位,入段内阁貌合神离
  17. 五、偕友游日悼亡妻,命丧维多利亚唐人街
  18. 冯自由的“不自由”
  19. 陈炯明的政治理想
  20. 且说安福国会
  21. 束云章其人与事
  22. 一、从中银一小职员做起
  23. 二、脱颖金融而扶持实业
  24. 三、出长中国纺织建设公司
  25. 四、“公诚勤敏”的立身处世原则
  26. 罗家伦及《新潮》
  27. (一)
  28. (二)
  29. (三)
  30. (四)
  31. 真实的陶希圣
  32. 本文参考资料
  33. 易君左其行其状
  34. (一)
  35. (二)
  36. (三)
  37. 不应忘记秦德纯
  38. 阎锡山:适中求对
  39. (一)
  40. (二)
  41. (三)
  42. (四)
  43. 张季鸾的“报恩思想”
  44. 报人本色陈布雷
  45. 一、从政不是他的素愿
  46. 二、在权力中的超然立场
  47. 三、最后主持的一个机构
  48. 翁文灏从政前后
  49. 一、从政之前:所长地质,卓然成家,地质学三大权威之一
  50. 二、从政之后:奉公勤勉,洁身廉正,但染上官吏气息
  51. 政学两界浦薛凤
  52. (一)
  53. (二)
  54. (三)
  55. 蒋梦麟与北大
  56. “历史的曲折”
  57. (一)
  58. (二)
  59. 《梅隐杂文》中旧人旧事
  60. 王云五与金圆券
  61. (一)
  62. (二)
  63. (三)
  64. (四)
  65. 任中敏与卢冀野
  66. 顾颉刚的“空虚”
  67. 晚年左舜生
  68. 傅斯年之死
  69. (一)
  70. (二)
  71. (三)
  72. 林海音“自废武功”
  73. 郭廷以与近史所
  74. 傅斯年对近史所作用认识不足
  75. 异议声中的筹备处主任
  76. 南北学派及门户之见
  77. 威权时代的学术研究
  78. 福特基金引起辞职风波
  79. 蒋廷黻死而有憾
  80. 家人眼中的胡适
  81. 蒋日记中的高、陶
  82. 一、卢沟桥事变:祈和平而不求苟安,应战而不求战
  83. 二、积极应战之外,仍谋求和谈之接触
  84. 三、汪等人脱离重庆政府,试图推行所谓“和平路线”
  85. 四、高陶二人中途醒悟,脱离汪组织,戴罪立功
  86. 台湾“宪政”不寻常路
  87. 一、与台湾有关的三次“戒严令”
  88. 二、“戒严体制”的逐步建立
  89. 三、移植来台的大陆自由主义
  90. 四、“党外运动”反抗威权体制
  91. 五、回归“宪政”,实现政党轮替
  92. 代后记 —范泓:寻找历史的真实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