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8.7247 评价豆瓣读书

作品简介

一张中国古代绘画里头藏了多少的纠葛?如果是某大师的真迹,那么,它透露大师创作时的特征又是什么呢?创作的时空背景是如何?而作品代表了哪些典型的风格?或者是一张假画,那么它与大师的真迹有哪种关联?是如实的临摹,对原作者的误解之作,甚至是全新的创造?

面对这些真迹与后作的层层关系,作者以元代画家吴镇(1280—354)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出这位十四世纪艺术家的真迹与后世伪作群,同时开拓出一套清楚明瞭、完整又缜密的方法学,鼓励中国绘画史的学者和爱好者用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研究的对象,提出新的怀疑、厘清差异所在,进而重建更详实的“真相”。

这不仅是探究创作者归属问题的专业人士应该阅读的一本书,论述过程中抽丝剥茧、脉络分明的交叉对照过程,就一般大众而言,读来也是引人入胜。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艺术史长久以来对于书画时代风格的混乱认知状态,通过这一套方法学,将能够透析与解决各种真假画问题背后的实际状况。

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

生于南京,受中德父母影响,从小接受东西方文化多元洗礼,小学和初中学业辗转受教于罗马、重庆和上海。大学进入以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所提倡的“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而以人文教育与艺文创意知名的美国班宁顿学院(Bennington College, Vermont),开启了对视觉与表演艺术的热爱与直接参与性;又于普林斯顿大学进修中国艺术史,在研究方法学上条理严谨且分析敏锐的训练,为往后四十多年书画断代与艺术评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十岁始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作品目录

  1. 中文版自序与志谢
  2. 英文版自序
  3. 英文版序一
  4. 英文版序二
  5. 英文版序三
  6. 书评
  7. 第一部 方法论的问题
  8. 导论 中国绘画赝品之不同层次
  9. 基本假设
  10. 时间对原作所产生的不同感知层次
  11. 第一章 研究方法概述
  12. 序曲
  13. 两种主观性
  14. 业余爱好者与鉴定专家
  15. 收藏家与艺术史学者:鉴定与学术
  16. 中国、日本与西方的传统
  17. 范本、复本与衍生之作
  18. 第二章 中国传统鉴定法
  19. 谢赫六法
  20. 皇朝时期的中国艺术史学
  21. 第三章 日本在中国绘画研究上的贡献
  22. 室町时代的中国画收藏
  23. 水墨画史与中国艺术史之研究
  24. 现代日本研究的严谨特质
  25. 室町时代绘画研究的启示
  26. 第四章 中国绘画研究中的西方传统
  27. 看似恶性但有方法的循环
  28. 第五章 原迹及其在演进、变形与捏造过程中的面目变迁
  29. 原迹与具有真迹功能的复制品
  30. 第二部 从同代文献与图像寻找大迹
  31. 第六章 时代风格的重要准则
  32. 山的回音与水的呼吸:中世纪中国绘画的体验性感知
  33. 以人为中心的笔与墨:后期中国绘画的写意性感知
  34. 元画的特征
  35. 第七章 个人风格:聚焦于大师
  36. 研究方法
  37. 十五则早期资料
  38. 第八章 寻找真迹:吻合最早文献资料的元代山水
  39. 《双桧图》
  40. 《渔父意图》
  41. 《中山图》
  42. 第九章 两件佚名的元代绘画
  43. 《秋山图》
  44. 《囊琴怀鹤》
  45. 第三部 方法论内测
  46. 第十章 系统检验:由既定准则辨识竹画真迹
  47. 第十一章 真迹与伪作的笔迹鉴定:书法分析的新观点
  48. 回顾
  49. 吴镇书法的分析
  50. 第四部 明清的变化之作
  51. 第十二章 山水画中的变形面目
  52. 第十三章 竹画中的变形面目
  53. 元、明竹画的时代风格
  54. 1.《筼筜清影》(图13.4)
  55. 2.《风竹图》(图13.5)
  56. 3.《梅竹双清》
  57. 第五部 明清的捏造(增生)之作
  58. 第十四章 山水画中的捏造之作
  59. 《仿荆浩渔父乐图卷》(华盛顿卷)与《柳宗元撰渔父图卷》(上海卷)
  60. 第十五章 竹谱中的捏造之作
  61. 重新检验《墨竹谱》
  62. 外部(文献)证据:《故宫书画录》
  63. 内部证据:物理性质、形制、纸、画、书法与印章
  64. 作为艺术品的《墨竹谱》:画的部分
  65. 艺术的追随
  66. 《墨竹册》
  67. 第六部 结论
  68. 第十六章 用心观看:清理与重建
  69. 第七部 附录
  70. 附录A 山水画中以笔为主与以渲染为主的模式
  71. 附录B 吴镇与传董源《寒林重汀》
  72. 文献中所引的“吴镇摹董源寒林重汀”
  73. 一则十四世纪的详细描述
  74. 黑川画轴
  75. 附录C 长宽比与绢之宽度
  76. 附录D 《墨竹谱》页面的尺寸与状况
  77. 附录E 存在中国与日本的“仿吴镇”作品
  78. 中国的仿作
  79. 十八世纪的日本仿本:狩野缩图
  80. 附录F 吴镇的印章
  81. 附录G 项元汴的印章
  82. 附录H 《墨竹谱》与《墨竹册》款印检验
  83. 《墨竹谱》
  84. 《墨竹册》
  85. 后语 关于感知
  86. 参考书目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