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残响SchwarzeEcho

黑色残响SchwarzeEcho

1955年记事

作品简介

195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十个年头。

世纪初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海上战争的形态,人类手持着远超世代的先进技术,将自己的同类打造成兵器,却依旧无法战胜潜藏心灵深处的黑暗的欲望。

当胜利的欢呼声响彻英伦三岛时,他们不知道,阴影只是暂时遁身于深海,筹划着下一次入侵。

1955年,是一个转折点。

它标志着,人类在本世纪的前半叶所犯下的罪孽,将会以最残暴的方式,十倍百倍地加注于己身之上。

1955年,伦敦毁灭。

德意志的钢铁之翼遮蔽云层,黑色的海上骑兵踏上大不列颠本土。

1955年,核爆北海。

我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吗?

科幻小说很常见,战争小说也很常见;历史架空?很好,这个相对来说少一点。再加点政治,加点阴谋论,加点奇奇怪怪的梗呢?嗯,请告诉我,1955年有发生什么大事吗?

《黑色残响SchwarzeEcho》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人形战舰。纳粹的黑暗科技。逃亡的将军与人形战舰组成的家庭。小人物在大时代面前被碾得粉碎,然后撒落成尘,浸在海水里,消失不见。

这是主角配角们的无奈,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

然而,在庞大的命运面前,还是有人愿意站出来,拔出刀剑,战斗到底。

导读这种事,还是请我的可敬的读者来说一说吧。

“风格激燃热血又不失历史的沉重,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致敬Hellsing之作。”——德雷

“作者用沉稳有力的笔触描绘一段属于少女们的史诗。少女被铸就之以铁与鲜血,出没于战争的暗影与阴霾之中。无论结局如何,从中的人生经验都是我们不得不学习的。”——Rook

作者自述

说起《Schwarze Echo》,能够去写这么个故事也实在是机缘巧合。去年年初,我曾经构想过一系列类似“后日谈”的小故事,而这些故事最后也变成了一系列短篇,那也是我最开始的创作。写着写着,我突然发现“咦,这个世界线似乎有点错乱!”为了把一个情节抹平,不得不把之前的历史中的某一个节点做一些修正,而这样的修正往往又会导致更多的之前历史的修正。在某一次篡改历史的过程中,我突然察觉到,与其这样在“正史”中纠缠,我为什么不自己重新书写一段历史呢?于是在一番并不激烈的心理斗争后,我创建了这个叫做《黑色残响》的word文档。

熟悉我之前作品的朋友应该知道,我最早面世的短篇小说是一篇名为《无人港》的豆腐块,而其中的主角,即是《SE》中的男女主角,弗里德里希·冯·施坦因纳与俾斯麦。毫无疑问地,他们也将在之后的作品中扮演非常重要的地位;至于悲剧还是喜剧,那就只能等将来自有分晓咯。

论起悲喜剧,我更愿意把《SE》当成正剧来看。

从一个小一点的尺度看,征伐与对抗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而贯彻整个历史,战争则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赛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是一种解释,而从更深层次上的角度看,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冲突则算是一个根源性的原因。而这又极有可能推导出另一个极为悲观的结论即:只要人类依旧存在,战争就永远不会消失——除非人类能够达成相当程度的自我革新。而《SE》就是我对这个主题的一点点尝试性的破解。在自主进化的岔路口上,学社和石匠协会选择分道扬镳;而这种分歧会把人类的命运带往何处呢?我不知道。新旧人类之间是会和平共处呢,还是重新开启另一端浩劫般的冲突世代呢?我也不知道。我能做的,只是把这一系列变数中的某一种可能还不算太糟糕的情况,用我稚拙的文字勾勒出来一个大略的轮廓,而已。

就角色而言,我其实充满了惭愧之情。一方面,没能把每个人都写得独特而有意味,碍于篇幅的限制,有许许多多的细节没能完全地展开。一方面,这么折磨角色我的确是不太忍心的......可能有什么办法呢?Lube说,“Там все серьёзней, чем в кино.”,一切都凄惨得要命——那可不是看电影。

大约就在明年吧 ,前传性质的第二部作品应该就可以和大家见面了,具体命名和情节还没有完全定下来,暂定为《黑色边际Schwarze Grenzlini》吧,故事将聚焦于二战前后各国的人形战舰们,叙事结构可能会有些许新的尝试,我会尽力的。

盗用村上先生的名句,对于这些已经完成的或者在计划中的作品来说,我只希求自己能够足够虔诚地把文字奉上亡者的祭坛,把那些曾经鲜活的欢笑与眼泪脱水硬化,再酿成一壶浊烈苦口的酒,以此奉献给那许许多多的、业已消逝的忌日。

向每一位支持我、帮助过我的朋友们致以最为诚挚的感谢与最为崇高的敬意。

欢迎加入咱家的读者群呦~企鹅号361768969~~

作品目录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