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新论

翻译美学新论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作品简介

《翻译美学新论》从翻译美学的三大方面——比较诗学、文化诗学与比较美学展开论述:文化是背景、比较是方法论诉求,美学是翻译学的高旨趣。诗性再表达是译者主体的不懈追求。《翻译美学新论》以道劲的笔力、严谨的逻辑验证、诗化的语言整合了翻译美学的诸多领域,对翻译美学做出了一些有见地的理论尝试,值得研读与探讨。《翻译美学新论》适合相关专业人士阅读。

作者:龚光明

作品目录

  1. 第一章 绪论:感性学与翻译
  2. 1.1 语境论
  3. 1.2 情感论
  4. 1.2.1 情感与认知
  5. 1.2.2 认知的情感依赖性
  6. 1.3 语感论
  7. 1.4 情感结构
  8. 1.5 翻译感性学发微
  9. 1.5.1 感性学
  10. 1.5.2 情感与理性
  11. 1.5.3 翻译的主体审美论
  12. 1.5.4 译诗:伸展情感的翅膀
  13. 第二章 比较诗学与翻译
  14. 2.1 概述
  15. 2.1.1 比较学——比较诗学
  16. 2.1.2 大同诗学
  17. 2.1.3 中国现代诗学与翻译
  18. 2.2 诗经学与翻译
  19. 2.2.1 诗经学述略
  20. 2.2.2 《诗经》的文学阐释与翻译
  21. 2.3 楚辞学与翻译
  22. 2.3.1 楚辞发生学
  23. 2.3.2 楚辞美学与翻译
  24. 2.4 赋美学与翻译
  25. 2.4.1 赋体
  26. 2.4.2 赋论史
  27. 2.4.3 现当代新赋学
  28. 2.4.4 赋美学与翻译
  29. 2.5 词学与翻译
  30. 2.5.1 中国词学史
  31. 2.5.2 词美学与翻译
  32. 2.6 戏曲美学与翻译
  33. 2.6.1 文学文化学
  34. 2.6.2 戏曲的起源
  35. 2.6.3 戏曲文化
  36. 2.6.4 戏曲美学:杂剧翻译论
  37. 2.7 小说美学与翻译
  38. 2.7.1 小说批评论
  39. 2.7.2 小说文本的语言学解读
  40. 2.7.3 小说文本的艺术重构
  41. 2.8 散文诗翻译论
  42. 2.8.1 散文诗溯源
  43. 2.8.2 散文诗的文体特征
  44. 2.8.3 《野草》:散文诗创作的丰碑及其翻译
  45. 第三章 文化诗学与翻译
  46. 3.1 概述
  47. 3.1.1 文化诗学论
  48. 3.1.2 文化诗学翻译论
  49. 3.2 民俗学与翻译
  50. 3.2.1 民俗学概论
  51. 3.2.2 中国民俗史与中国民俗学史
  52. 3.2.3 《诗经》民俗文化阐释与翻译
  53. 3.3 政治文化与翻译
  54. 3.3.1 政治——政治学——政治文化
  55. 3.3.2 政治社会学
  56. 3.3.3 政治传播学与翻译
  57. 3.4 兵学文化与翻译
  58. 3.4.1 军事学概说
  59. 3.4.2 中国历代兵书:兵学集粹
  60. 3.4.3 兵学文化与翻译
  61. 3.5 宗教学与翻译
  62. 3.5.1 宗教史
  63. 3.5.2 宗教学探微:宗教哲学论
  64. 3.5.3 宗教文本与翻译
  65. 3.6 俗文学翻译论
  66. 3.6.1 俗文学的概念
  67. 3.6.2 俗文学作品的分类及其特征
  68. 3.6.3 中国俗文学审美理论批评史略及译介
  69. 3.7 神话学与翻译
  70. 3.7.1 神话——神话学
  71. 3.7.2 现代人神话解释的文化诗学旨趣
  72. 3.7.3 神话的翻译
  73. 3.8 寓言翻译论
  74. 3.8.1 寓言:语义溯源
  75. 3.8.2 民间文艺分类学:寓言学
  76. 3.8.3 庄子寓言美学与翻译
  77. 3.8.4 中国寓言史:系统译介之思考
  78. 3.9 童话学与翻译
  79. 3.9.1 童话学论略
  80. 3.9.2 童话的继承与更新:儿童文学教育指向
  81. 3.9.3 个案研究:周作人与叶君健
  82. 3.9.4 童话文本的翻译:审美语言论
  83. 3.10 家训文化与翻译
  84. 3.10.1 中国传统家训的文化学意义
  85. 3.10.2 家训:儿童哲学与教育哲学解读
  86. 3.10.3 《颜氏家训》的英译
  87. 3.11 茶文化与翻译
  88. 3.11.1 茶文化概说
  89. 3.11.2 茶与美学
  90. 3.11.3 《茶经》的英译
  91. 3.12 人才学与翻译
  92. 3.12.1 人才的概念
  93. 3.12.2 英才塑造论
  94. 3.12.3 《人物志》及其英译
  95. 3.13 管理学与翻译
  96. 3.13.1 管理——管理学
  97. 3.13.2 管理文化与翻译
  98. 第四章 比较美学与翻译
  99. 4.1 概述
  100. 4.1.1 中国当代美学
  101. 4.1.2 比较文学学的启示
  102. 4.1.3 古典美学的复兴与美学翻译论
  103. 4.2 儒家美学与翻译
  104. 4.2.1 儒学与儒教
  105. 4.2.2 《论语》及其译介
  106. 4.3 道教美学与翻译
  107. 4.3.1 道教史探源
  108. 4.3.2 道教思想史:经典翻译
  109. 4.3.3 道教文学史:魏晋南北朝的神仙传记与志怪小说及英译
  110. 4.4 佛教美学与翻译
  111. 4.4.1 佛教美学——禅宗美学
  112. 4.4.2 中国的译经事业
  113. 4.4.3 都市佛教与翻译
  114. 4.5 基督教美学与翻译
  115. 4.5.1 基督教文化史
  116. 4.5.2 圣经批评论
  117. 4.5.3 基督教美学与翻译
  118. 4.6 通俗文学与翻译
  119. 4.6.1 通俗文学的定义
  120. 4.6.2 审美趣味的变迁
  121. 4.6.3 雅俗文学的合流与雅俗共赏的审美趋势
  122. 4.6.4 通俗类翻译文学的译介策略
  123. 4.7 生态美学与翻译
  124. 4.7.1 生态问题的政治思考
  125. 4.7.2 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
  126. 4.7.3 环境哲学——生态美学
  127. 4.7.4 美学修辞与翻译
  128. 4.8 教育美学与翻译
  129. 4.8.1 教育科学与教育哲学
  130. 4.8.2 教育美学
  131. 4.8.3 比较教育学与翻译
  132. 4.9 历史美学与翻译
  133. 4.9.1 史学:文化中的文化
  134. 4.9.2 中国史学现代化的行程与流派
  135. 4.9.3 史学文化与翻译
  136. 4.10 科学美学与翻译
  137. 4.10.1 美与科学革命
  138. 4.10.2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
  139. 4.10.3 数理批评与翻译
  140. 参考文献
  141. 索引
  142. 后记
载入中